西目连村
《察哈尔省通志》记载:西目连村始建于明初,原名“持字屯堡”。因与东目连村酷似弘州城(今西城)的两只眼睛,故此更名东、西目连。
西目连村位于县城东南3公里处,原属黄粮坡乡,年黄粮坡撤乡后划归西城镇。该村毗邻阳原县经济开发区,省道天走线纵贯全境。
村里知情人回忆,昔日西目连村堡,南北长98步(约合米),东西长80步(约合米)。
堡门上方有“持字屯堡”石匾。
堡内以南北街为中轴,街两边有四巷,形成“一街四巷”布局。现旧堡西北残留大段堡墙。村堡内外有城隍庙、真武庙、老爷庙、五道庙、龙王庙、奶奶庙、四大天王庙、土地庙、河神庙、观音殿、财神庙和大寺等庙。众多庙宇建于何时已无法考证,各庙雕梁画柱,造型各异,彩绘人物栩栩如生,使人叹为观止。庙内画作皆出自本村远近闻名的老艺人赵丙义和其师兄弟之手,堪称艺术之殿堂。现在,除观音庙和五道庙南墙外,其它庙宇荡然无存。
该村有一条长流河。居住在外蒙古的本村侨民慷慨解囊,于民国18年(年)建成一座桥,桥梁用石料砌成,桥上栏杆别具一格,此桥尚存。
北京“福聚长”皮坊掌柜刘祥
该村自古皮毛工匠颇多,民国时期叫上名字的就有30人左右,大多数在北京、天津等地经营。
刘祥是他们当中出类拔萃的人物,年出生在西目连村,13岁时随叔父刘永元到北京“玉源永”皮坊当学徒,不怕吃苦且悟性很高,熟练地掌握了皮毛加工技术,师兄弟戏称他“小师傅”。16岁时,他在北京大新胡同开办了自已的皮坊——“福聚长”,成为北京颇有名气的皮毛作坊。他一生热爱家乡,乐于助人,经他介绍或直接聘用的阳原工匠不下百人,大都成为北京皮坊的掌柜,并在京城安家落户,成为建国后北京各大皮毛厂的骨干。
解放西城
解放西城时,西目连村功不可没。年3月23日,原晋察冀军区二纵五旅的13、14、15团将县城包围,打响了第二次解放县城的战斗,解放医院都设在该村。全村不分男女老少,奋力支援前线,妇女为解放大军赶制干粮,男青壮年自愿组成担架队抢救伤员。当部队急需登城云梯时,工匠们连夜赶制出三个云梯,有力地保障了战斗的顺利进行。26日战斗结束后,村民们配合部队及时掩埋战士遗体,并为部队献出棺材、门板、衣柜等,受到了部队首长的高度赞扬。后来,烈士们的遗骨由该村迁到了县城烈士陵园。
新中国成立后,该村积极发展生产,逐步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先后打井27眼、修建水库4座。从20世纪50年代起,相继建有水打磨、地毯厂和砖厂等,经济效益与农业生产“平分秋色”。联产承包责任制前,该村根据外地本村籍皮毛工匠多的实际,成立了村办皮毛厂,鼎盛时期加工人员超过百人,并且率先在全县实现自营生产,产品直接销往天津口岸,农民收入大幅度提高。毛皮产业一直发展到今天。村人安元还在村里开办了全县第一个毛皮技校,自年创办以来,先后办班30多期,每期培训上百人,每年向天津、北京等10多个城市输出皮毛工匠60余人。
图文:阳原文化旅游
排版:文旅张家口
备注: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