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常识之服饰和器物篇

头衣

古代的头衣又称元服。因为“元”本指头。头衣、元服,都是统称。细分起来,古代贵族男子的头衣有冠、冕、弁(biàn)、帻(zé)。

1、冠

一般贵族所戴的普通帽子。古人不戴冠的只有四种人:小孩、犯人、异族人和平民。男子到二十岁时要行冠礼。

例:男子二十,冠而字。(《礼记·曲礼上》)

2、冕

从日免声,即古“帽”字,是大礼帽,帝王、诸侯、卿大夫在祭祀时所戴。冕上有长方板叫延,前后有数串小圆玉叫旒(liú)。天子之冕有十二旒。

3、弁

古代男子戴的帽子,有皮弁、爵弁之分。皮弁是用白鹿皮做的,由几块拼接而成,缝制的形式类似后代的瓜皮帽,皮块相连接处缀以许多五彩玉石,称为璂(qí)。

4、帻

包头发的巾。

体衣

原始人本是蓬头跣(xiǎn)脚,不冠不履,以兽皮、树叶为衣遮体,后来才分为上衣和下裳(chánɡ)。先秦时衣长而裳短,裳的上半截藏在衣内。后来变成衣短裳长,裳就加衣上。例如《卖炭翁》:“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陌上桑》中“紫绮为上襦(rú)”的“襦”是短衣、短袄。袍,本是一种简单便服。例如《诗经·秦风·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汉以后成了朝服,不分衣和裳。古代的裙与裳不同。《尔雅》说:“绕襟谓之裙。"意思是说裙子要从衣襟斜下通过右腋,往下绕至腰臀间,以至前膝。后代的裙与古代的裳相近。例如《林黛玉进贾府》:“其钗环裙袄,三人皆是一样的妆饰。”

古代体衣,在质地上有严格的等级规定。司马光《训俭示康》批评“近岁风俗尤为侈靡”时说:“走卒类士服,农夫蹑丝履。”这表明:走卒穿士服、农夫穿丝履都不合常规。五冕、九衮之类的衣服只有王公贵族才有资格穿戴。他们天冷时,有毛皮大衣(裘);天热时,有高级丝织品。而那些寒士庶人则只能穿布衣(麻、葛所织)、褐(粗毛编织的灰色粗布)和缊(yùn)袍(旧絮或乱麻填的旧袍)之类。例如《诗经·豳风·七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送东阳马生序》:“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胫衣、足衣及其他

上古时有裳无裤,但有袴(裤)。袴无裆,只有两个裤筒,类似后世的套裤。后来加上裆,称裈(kūn)。裤脚短的称犊鼻裈(因形状像犊鼻),即现在的短裤衩,一般为贫贱者所穿。

足衣,就是鞋,上古称屦(jù),汉以后叫履。上古时,鞋分革、丝、麻、草四种,有钱人穿革履丝鞋,贫苦人穿草鞋或光脚。例如《孔雀东南飞并序》:“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

此外,还有寝衣,与冠服相关的还有衣带、香囊、玉佩、耳环等装饰品。

清朝官服图案

清朝官服图案的正式称呼叫“补子”,它的作用是区分官员级别,区分是文官还是武官。文官的补子图案为飞禽,武官的补子图案为走兽。文官服饰:一品为仙鹤,二品为锦鸡,三品为孔雀,四品为云雁,五品为白鹇,六品为鹭鸶,七品为鸂鶒,八品为鹌鹑,九品为练雀。武官服饰:一品为麒麟,二品为狮,三品为豹,四品为虎,五品为熊,六品为彪,七品、八品为犀牛,九品为海马。

佩饰

环,玉质的佩器。圆形,中空。古人重视佩玉,有“君子必佩玉”之说。例如杜甫《咏怀古迹(其三)》中:“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魂。”

玦,玉环的周边上留一缺口就是“玦”,玦与“决”同音,故常以玦寓指决断、诀别。例如《鸿门宴》:“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块以示之者三。”

容臭(xiù),即香袋,后代称“香囊",内装香料,随身佩带,香气绕身,故名容臭。臭者,香气也。例如《送东阳马生序》:“同舍生皆被绮绣……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

食器

古代食器种类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

1、鼎

最早是陶制的,商周以后开始用青铜制作。鼎腹一般呈圆形,下有三足,故有“三足鼎立”之说;鼎的上沿有两耳,可穿进棍棒抬举。可在鼎腹下面烧烤。鼎的大小因用途不同而差别较大。夏禹时的九鼎,经商代传至周朝,象征国家最高权力,它是传国之宝。

2、镬(huò)

是无足的鼎,与现在的大锅相仿,主要用来烹煮鱼、肉之类的食物;后来它又发展成对犯人施行酷刑的工具,即将人投入镬中活活煮死。

3、簋(ɡuǐ)

形似大碗,人们从甗(yǎn,古代的一种炊具)中盛出食物放在簋中再食用。

4、簠(fǔ)

一种长方形的盛装谷物的器具,古代祭祀、宴享时用,有足,有盖,有耳。

5、豆

豆像高脚盘,本用来盛黍稷,供祭祀用,后渐渐用来盛肉酱与肉羹。

6、皿

盛饭食的用具,两边有耳。

7、盂

盛饮之器,敞口,深腹,有耳,下有圆形之足。盆、盂,均为盛物之器。

8、案

又称食案,是进食用的托盘,形体不大,有四足或三足,足很矮,汉梁鸿妻子孟光给丈夫送饭时“举案齐眉”,以示敬意。

9、匕

长柄汤勺。

10、俎

长方形砧板,两端有足支地。古人食肉常用匕把鼎中肉取出,置于俎上,然后用刀割着吃。常以刀匕、刀俎并举,并以“俎上肉”比喻受人欺凌、任人宰割的境遇。

例如《鸿门宴》:“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说的就是这种境遇。

11、箸

夹食的用具,与“住”谐音,含有停步之意,因避讳故取反义为“快”,又因以竹制成,故加个竹字头为“筷”,沿用至今。

12、注

以上食器的质料大多为竹、木、陶、青铜等。一般百姓所用的食器大多用竹、木、陶制成,贵族所用的食器质料则以青铜居多。古代统治者所用的筷子,有的用金、银或象牙制成。

酒器

在中国古代有“无酒不成礼”之说,故酒是祭神飨祖、礼仪交往、宴宾会客等活动的必备之物,盛酒的青铜器具也就自然成为礼器了。

1、斟饮酒器

商代酒器最简单的组合是一爵一觚(ɡū),用以斟饮。爵这种酒器的命名,是由于它的造型像一只雀鸟,前面有流,好像雀喙,后面有尾,腹下还有细长的足,而古代“爵”与“雀”同音通用,故而名之。爵、角、斝(jiǎ)均为饮器,但形制有区别。角无柱,尾和流均呈三角形的尖端。斝的容量一般较大,有两柱而没有流和尾。

商末周初,出现觯(zhì),与爵组合在一起。觥也是一种酒器,其形制有盖、有流、有鋬(pàn),底有圈足。至于作为酒器的杯,出现在战国中期,至汉而盛行。

2、储酒器

主要有尊、卣(yǒu)、方彝、瓿(bù)、罍(léi)、壶等。尊、卣相配套使用。方彝出现稍晚,也与尊相配合使用。一组尊、卣或一组尊、方彝,在古代是尊贵的酒器,有人认为尊贵之“尊”就是由此而来。

水器

水器之中,最常见的是盘、匜(yí)。鉴也是重要的水器之一,或者无耳,或有两耳、四耳。它是一种大盆,通常有三种用处:其一,盛水用以洗浴;其二,贮水用以照面;其三,用来装冰,即《周礼》所说的冰鉴。“鉴”这个字解作镜子、照、审查,即源于此。

兵器

古代的青铜兵器和我们后来常见的十八般兵器有所不同,青铜兵器种类较多,如钺、刀、剑、戈、矛、铍、镞、弩弓等,功能和形状也较为原始。

最常见的青铜兵器是钺,形状像大斧,圆刃,多用于仪仗,也用于砍杀,因而演化成为权力的象征。

乐器

青铜制乐器的种类较多,最早的莫过于距今四千年左右的铜铃。其他如铙(náo)、钟、镈(bó)、鼓、錞(chún),商代后期才流行起来。

铙,流行于商代晚期,使用时,口朝上,柄端置立于木制的器座上,演奏时,用木槌敲击器口的中间部位。铙可分两种,一种是独立的,器形较大,有的重余千克;另一种是由三五件大小不一、代表不同音阶的铙组成的编铙。

铙被倒置过来,悬挂起来演奏,以得到更为清澈的音响,这就是钟。将大小不同的钟按音调高低的次序排列、悬挂在一个钟架上,这就是编钟,它能奏出复杂的乐曲。编钟在悬挂起来时,是前后倾斜的。

镈是一种平口的钟形乐器,是用环形的钮悬挂的,挂起来时,位置垂直。

衡器(量器)

我们通常所说的量器包括度、量、衡三方面。用以度量长度的,主要是铜尺。测量容积用的量器,依其容积不同命名,有撮、勺、龠(yuè)、升、斗、斛等名称。称量重量的有衡,即天平。

家具

1、床

一开始,床极矮,古人读书、写字、饮食几乎都在床上进行,指的是坐具。和这种矮床配合用的家具有几、案、屏风等。还有一种矮榻常与床并用,故有“床榻”之称。魏晋南北朝以后,床的高度与今天的床差不多,成为专供睡觉的家具。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hy/6941.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