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良好的社会环境,看唐代女性消费南城忆

消费不仅是人类社会生活最基本的行为,它还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重要组成环节。唐代的社会风气比较开放,女性的社会地位得到提升,使得她们参加社会活动的深度和广度都有所加深,在参与经济活动时也表现的较为活跃。加之,唐代女性占据了社会总人口数量的一半左右,在消费中的作用自然是不可忽视的。

唐代女性消费的社会环境

继隋之后,唐朝兴起。唐代政权的统一,社会的安定,统治者实行开明、开放的政策,使得这一时期社会经济、文化、对外交往等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女性的社会地位也有很大的提升。虽然“安史之乱”使唐朝呈现出由盛转衰的态势,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也都由此发生了变化,但从总体上来看,唐代的社会环境与以往朝代相比还是比较好的,这也就为唐代女性的消费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1.唐代商品经济的发展

唐代是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繁荣时期,国家政治的统一、生产力的发展、经济的昌盛、物产的丰足及水陆交通的畅通,为商品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使商品经济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而商品经济的兴盛又为唐代女性的消费提供了必备的条件。

商品经济从本质上来讲是一种交换经济,“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生产要素和消费资料的全部或大部分都要通过市场交换来获得,商品生产者以追求价值为目的,并通过市场交换来实现”。有唐一代,市场的发展日趋繁华,从京城到各地州县所在地都有市的设置,涌现出大量的市场。

武建国先生曾在《唐代市场管理制度研究》中对唐代设置的市的数量做了大概的统计,“通计以上都市、府市、州市、县市,在唐开元、天宝之际,全国县级以上的市共有二千六百四十三个。然实际的市数超过此数”。可见,唐代市场的设置还是比较普遍的。

随着商业的发展,人们见经商有利可图,便纷纷加入到商人的队伍之中,商人群体日益壮大。有弃农从商的:“农夫税多长辛苦,弃业长为贩卖翁”,“江淮俗尚商贾,不事农业”。更有全民皆商的:“客行野田间,比屋皆闭户。借问屋中人,尽去作商贾。官家不税商,税农服作苦。”

唐朝曾多次颁布诏令禁止贵族、仕人与工商业者争利,足以说明仕宦阶层经商风气是比较盛行的。各群体的纷纷加入,使唐代的商人队伍日渐庞大。商人们走南闯北,“求珠驾沧海……通算衣食费,不计远近程。经游天下遍”。正是因为商人群体的这些商贸活动,不仅使商品得以流通,丰富了消费市场,满足了唐代女性的消费需求,又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唐代的商业呈现繁盛的态势。

唐代的对外开放

唐代在外交政策上是较为开明和开放的,这一时期,对外交往的深度和广度都有所加深。

贞观二十一年,唐太宗称“自古皆贵中华……依朕如父母”,这种不分贵贱、胡汉平等、华夷一家的观念,使唐代出现了“条风开献节,灰律动初阳。百蛮奉遐赆,万国朝未央”的盛况,唐太宗也被鲜卑、匈奴、羌等少数民族尊称为“天可汗”。

唐玄宗的对外政策则在唐太宗的基础上更进一步,他指出“开物……中外”、“若脂膏不润……安国家如天地”。这使得唐代与外界的联系更加广泛,在开元天宝时期,“梯航万国来,争先贡金帛”,各国纷纷派遣遣唐使来华朝贡。

唐代不仅在政治上是对外开明开放的,在经济上也是亦然。

唐太宗贞观四年,“高昌王麹文泰入朝,魏征谏曰:‘……若听其商贾往来,与边民互市,则可矣,倘以宾客遇之,非中国之利也。’时厌怛纥干已行,上遽令止之”。

可见,唐太宗对魏征的“商贾往来,与边民互市”是认同的。

唐代对外商所采取的开明而又较为宽松的政策,为对外贸易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并且通向国外的陆路和水路的交通也是比较畅通的,《新唐书·地理志》记载唐代对外通商路线主要有七条:“一曰营州……七曰广州通海夷道。”

通过陆路和海路的商贸往来,家畜、野兽、毛皮、植物、食物、药物、珠宝、香料、工业所用矿石等大批域外物品源源不断地涌入中国,其范围涵盖了唐人日常生活所需的方方面面,这些外国商品在唐代各阶层社会中颇为流行,极大的丰富了唐人的物质生活。

唐代女性消费内容

1.唐代女性的自然性消费

服装是人们平日里所必不可少的物品。受传统性别观念和消费者自我意识的影响,自古至今,女性在服装消费上的购买能力和消费愿望要远远大于男性。这不仅是因为服装可以用来遮蔽身体、保暖御寒,还因为服装也是美丽的一种表现形式。

唐代女子的服装有礼服和便服之分。礼服是贵族女子在参加典礼时所穿的服装,但在平日的日常生活中贵族女子所穿的是比较自由的便服,而平民女子的服装,也可归入到便服一类。并且这种便服不分贵贱,各阶层女性凭借自己的喜好和当时流行的样式自由穿着。

唐代女性对便服的消费首先体现在对布料的消费上。唐代的纺织品种类繁多,《唐六典》记载少府监下属的织染署,“凡织紝之作有十,一曰布,二曰绢,三曰絁……十曰褐”,织染署所领的“十作”基本涵盖了当时服装的主要布料。

唐代女性的交通消费主要是指她们对交通工具的消费。女子出行所使用的出行工具主要有车、马、驴、舆、檐子、兜笼等。在唐代,车作为交通工具被广泛地使用。《博异志》“李黄”条记载:“元和二年,陇西李黄……瞥见一犊车,侍婢数人,于车中货易。李潛目车中,因见白衣之姝,绰约有绝代之色”;一些经济条件甚为宽裕的女性还会花费重金装饰车马,如“上将幸华清宫……一车之费,不下数十万贯”,花费数十万贯来装饰车马,以致牛不能引,可见上层女性消费之奢侈。

由于唐代的社会风气比较开放,女子驾马驰骋成为这一时期鲜明的社会风貌,唐代女性外出时常常会驾马出行。

《旧唐书·舆服志》载:“开元初,从驾宫人骑马者,皆著胡帽,靓妆露面……俄又露髻驰骋。”

上述史料不仅说明了唐代女子骑马装束的日趋开放,也透露了女子骑马的风行状况。与马相比,驴的价格比较便宜,因而它在唐代普通平民女性中使用更为普遍,租赁一驴行二十里的价格为五十文,这对于普通平民女子来说是可以接受的。

2.唐代女性的社会性消费

唐代各阶层的女性普遍都喜爱化妆。《唐诗纪事》中记载:“长安崇圣寺……妆罢暂徘徊。千金始一笑,一召讵能来?’”可见,贤妃花费了很长的时间用来化妆,以致唐太宗召其而久不至。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平民女性对化妆品也表现出了强烈的喜爱之情。李白在《浣纱石上女》一诗中云:“玉面耶溪女,青蛾红粉妆。”

除上层女性和平民女性外,一些特殊阶层的女性也是酷爱化妆的。娼妓、优伶对化妆品的消费是比较大的。需要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时期,女尼女冠也会购买化妆品,并借助化妆品对自己的脸大加修饰。《太平广记》卷“贾耽”条记载长安东门有二尼入门,“施朱傅粉,冶容艳佚,如娼人之妇”。《唐语林》写有唐宣宗时,“微行至德观,有女道士盛服浓妆者”。这说明,化妆品消费在唐代各阶层女性中异常活跃,已经成为女性日常生活消费中最为普遍的一项消费项目。

唐代女性消费的作用

1.推动了商品生产的发展,促进了手工业技术的进步

在唐代,占据人口总数一半的女性会产生巨大的消费需求,这就需要各个地区生产出各种各样的商品来满足女性的需求。

以女性服装所消费的丝织品锦为例,在唐前期,虽然锦是一种比较贵重的丝织品,且生产不易,消费的人比较少,但是从统治者不断颁发的诏令来看,可以看出人们对锦的消费量仍呈现出增多的趋势。

唐高宗令雍州长史李义元禁僭侈诏称:雍州等地,“其异色绫锦……其紫服赤衣,闾阎公然服用”。唐玄宗开元十七年三月诏:“违样绫锦等,频有处分,如闻尚未惩革,宜令府县申明前敕,一切禁断。所有长官不存捉搦,量事贬降。”在生产扩大的同时,织锦的技术也在进步,双层锦就是在唐代才出现的新的织锦方法。

2.促进了个体商业的发展

唐代的商人群体在唐代的商品性消费市场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他们一方面促进了商品的流通;另一方面,又极大的满足了唐代各阶层消费者的物质消费需求。随着经济和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的消费需求日加扩大。农民、手工业者、官僚等见到此种情形,也纷纷加入到商人的队伍之中,使得个体商业日渐活跃,商人群体日渐庞大。

而女性消费的兴盛,对促进个体行业的发展,以及商人队伍的壮大更是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如女性对服装、化妆品、首饰等特别钟爱,这就为很多个体小商业者提供了机会,他们通过出售布帛、成衣、化妆品、首饰等女性喜爱的物品来获取利润。元稹的《估客乐》中就描写了商人卖臂钏给村中女子,《广异记》中也讲到张守一,少怠惰,不考虑谋生之道,后来贫困交集,不能自存,“乃负一柳箧,鬻粉黛以贸衣食,流转江淮间”。为了维持生计,转而成为贩卖化妆品的个体小商业者。

总结

唐代商品经济的发展,统治者实行的对外开放的政策,以及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为唐代女性的消费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唐代女性的消费与以往朝代相比,呈现出了兴盛的态势。唐代女性的消费不仅内容十分多样,在数量上也十分巨大。

参考文献:

《太平广记》

《浣纱石上女》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pz/4004.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