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没有棉花时,晚上睡觉盖什么保暖

专业治疗白癜风好的医院 http://m.39.net/pf/bdfyy/bdfzj/

穿衣和吃饭是人类永恒的两大命题。御寒对于人类来说是生死攸关的大事,御寒手段的进步促进了人类自身的进化。从类人猿开始,类人猿学会了将从外部得到的东西披在身体上取暖,比如树叶、树皮和动物的毛皮。有了保持身体体温恒定的方法,人们不再需要厚厚的毛发,人类身体上褪去了原来密密的毛发,暴露出光滑的皮肤,才有了今天人类的样子。

那么,没有棉花的古代,晚上睡觉时人类都怎么保暖呢?在没有可靠的取暖手段之前,人类的祖先只能生活在炎热的非洲,局限在非洲大草原上生存。原始人穿上了各种衣服后,活动的范围变大,尤其动物的毛皮最能帮助人类保持体温。人类白天穿着动物的毛皮活动,晚上盖着动物的毛皮休息,一部分原始人迁徙到了寒冷的寒带,在冰天雪地的环境下生存下来,比如今天的爱斯基摩人,还有一部分人沿着白令海峡上的冰桥迁徙到了美洲,地球上除了南极洲外,到处都有了人类的踪迹。

进入农业社会以后人类的保暖进入农业社会后,人类学会了用植物来制造布料和绸缎,有了麻、葛等,不过,动物毛皮仍然是人类御寒的首选。

这个时期,人类抗衡大自然的能力变强,大片森林变成了农田,动物的数量急剧减少,人们已经很难得到优质的御寒毛皮,只有贵族才用得起优质的毛皮衣服,很多贫民只能穿着单薄的麻布和葛布衣服。

在《晏子春秋》中,有一年冬天连下了三天三夜的大雪,齐景公穿着狐皮制成的大衣回见晏子?齐景公很奇怪,连续下了这么久的雪,天怎么不冷呢?晏子很生气,质问齐景公,君主穿的这么暖和怎么知道百姓的寒冷呢?可见,古代人的取暖有了两个极端,统治地位的人完全有战胜冬天的寒冷,贫困的普通百姓还是要在寒冷的天气里经受着寒冷的折磨。

除了动物的皮毛之外,人类还用什么来保暖过?棉花普及之前。人们曾经学着把芦花、柳絮等植物填在衣服和棉被里,从外形看,这样的衣服和棉衣和棉被区别不大,但是取暖效果却是天差地别。

中国古代有关孝的故事里有这么一例,闵损的亲生母亲过世,他的父亲给他娶了一位后母,后母后来又给闵损生了两个弟弟,后母对闵损非常不好,冬天的时候,闵损的两个弟弟穿上了暖和的棉衣,后母却给闵损穿上了用芦花填塞的衣服。闵损的冬衣并不保暖,干活的时候一直打颤,闵损的父亲以为他在偷懒,用鞭子抽打闵损,结果从衣服里飞出了许多芦花。

闵损是春秋时期的鲁国人,当时还没有棉衣,可能这个故事就是生活在元代的作者故意编造的。不过,可能当时社会上却是存在用芦花填充的棉衣,给作者提供了编造故事的灵感。

另外,不靠毛皮芦花柳絮之外,还有一种有效的取暖方法。那就是把衣服一层层地穿在身上。我们今天在日本的古装剧中基本上看不到穿棉衣的日本人。在古代日本,棉花自始至终都没有得到广泛的种植,日本也是一个有冬天的国家。为了不被冻死,就要尽量多穿衣服,身上的衣服形成一定的厚度,同样能够取得棉衣的效果。古代中国和古代日本来往密切,想必古代的中国人也会把麻布、葛布和丝绸尽可能多的加在身上,起到保暖的效果。

到了元代,棉花传入了中国。起初中国人不懂得高效织造棉衣的方法,黄道婆将棉布纺织技术推广到汉地,古代穷人终于有了一种廉价的取暖方法,白天穿棉衣,晚上用棉被。正因为有了棉花这种廉价高效的取暖方法,军人穿上了既保暖有能御寒的棉甲,汉人建立的明朝把势力范围拓展到辽东以北,在关外的土地上建立了建州三卫。

参考文献:

洪用斌,《元代的棉花生产和棉纺业》

李莉莉,《木棉的古代文献记载与纺织应用》

(作者:小小嬴政-投稿策神历史)

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小小嬴政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我们每天会为大家呈现精彩文化历史文章,历史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仔细洞察,别有洞天。恳请各位读者朋友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pz/5562.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