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林亚解放动物何以可能从人类中心主义到

《动物解放》,[澳]彼得·辛格著,祖述宪译,中信出版社年8月出版,页,88.00元

几千年以来,人类中心论价值观一直主导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毋庸置疑,这种价值观在改变人与自然的原始关系、提升人与自然的平等地位上曾起过决定性作用。但之后这种价值观逐渐变得极端化,充斥着人类利益居于绝对首要地位的论调。甚而,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伦理观认为,人与自然以及自然界的动植物之间并不存在直接的伦理关系,伦理关系仅存在于人与人之间,任何谈及人与自然界之间伦理关系的论断都毫无任何意义。

在这种观念指导下,征服和开发自然环境一度成为掌权者的主流话语,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如英国历史上著名的圈地运动、美国历史上众所周知的西部开发等。此外,这种价值观还给动物带来深重的灾难。历史上各类动物制品极大地满足着人类的物质需要,如北美早期发展史上著名的毛皮贸易,极大地满足了欧洲贵族上层社会追逐时尚的需求,但却是以北美大陆的海狸、野牛等毛皮动物的灭绝为代价的。

其实,“动物为人类食用”由来已久,确切地说,人类天然地将动物置于从属于人类的地位,这种态度根深蒂固,是人类中心主义的重要构成部分,主要根源于犹太教和古希腊文化两个传统。《圣经·创世纪》宣称,在上帝创造的所有存在物中,人类是他最喜欢的,并希望其“生育繁衍,布满和征服大地;统治海里的鱼、天空的鸟和地上行走的各种动物”。上帝赋予人类在宇宙中一种特殊地位,并明言由人类统治一切生物。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主张自然界的等级结构特征,即“植物为动物而存在,非理性的动物为人类而存在”。文艺复兴和启蒙思想时代,虽然人类在世界上的位置的现代观念大大提升,但人类对动物的态度非但未有明显改变,反而在法国哲学家笛卡尔的论证下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在他看来,动物充其量就是一架无感觉、无理性的机器,像时钟那样转动,感觉不到痛苦。动物机器论在当时具有广泛的影响力,活体动物实验开始成为时尚,一度推动近代科学走向繁荣。一言以蔽之,这种带有强烈人类中心主义色彩的人与动物关系不但根深蒂固,更伴随人类迈入工业文明时代,甚至延续至今。

不过,在人类中心主义这一主流话语之外,非人类中心主义也开始萌芽。十八世纪对人类中心主义提出质疑的最具代表人物是英国功利主义哲学家边沁,他是从人的角度论证动物伦理地位的第一人,认为判断人的行为是否合理应以该行为能否增进当事者的幸福为准,且受这种行为影响的每一个“人”的利益都应该考虑在内,并指出人类的道德关怀应诉诸在动物身上,减少对动物的痛苦并结束对动物的残忍行为。十八世纪末至十九世纪中叶,欧美诞生了由亨利?塞尔特等人主导的一系列动物保护伦理学说和仁慈运动。不过其局限性在于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pz/6492.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