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滩羊浑身是宝,成就非遗二毛皮袄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好羊

黄河冲出贺兰山,塑造了宁夏平原。在神奇的北纬37°,宁夏盐池滩羊的名声享誉全国。《舌尖2》曾评价“盐池滩羊肉质最佳”。

在有着“塞北江南”之称的宁夏,成群结队的羊在半沙漠、半草原的独特牧场上自由漫步。北纬37°的优质地理环境,赋予了这里充足的阳光;20°的平均气温以及28°的昼夜温差,让草原的生命力更加强大;再加上“吃的是中草药,喝的是矿泉水”,造就了盐池滩羊肉独一无二的风味。

滩羊肉最大的特点是“不膻不腥”,含脂率低且脂肪分布均匀,肉质细腻、鲜嫩多汁,又富有韧性和弹性。无论煮、烧、焖、烤、炖、煎,都是令人魂牵梦绕的美味。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好羊。作为国内的顶级食材,盐池滩羊肉还多次走上“国宴”餐桌,是宁夏一张靓丽非凡的名片。黄河的水滋养了宁夏土壤,盐池的滩羊也丰富了我们的餐桌。

宁夏滩羊,浑身都是宝

除了让胡歌、汪涵等一众明星忍不住打call的滩羊肉,在宁夏还流传着一句话:“滩羊浑身都是宝,离开宁夏养不了。”这滩羊身上不得不提的另一件“宝”,就是“宁夏五宝”之一的“白宝”二毛皮。

二毛皮取自宁夏滩羊,是30多天的滩羊羊羔的皮毛,经过精细加工而成。

为何要叫“二毛皮”?这是因为在宁夏,二毛指的是“斑白头发”的意思,就是指羊毛十分洁白。

其实在清末以前,滩羊就叫“白羊”,其毛皮叫“西口毛”。直到民国初年,银川和贺兰等地来往的商人越来越多,在皮货商人所售卖的货品上戳上了“滩羊”的印章,“滩羊”这个名字才逐渐代替了“白羊”。

早在清朝年间,滩羊二毛皮就颇具名气。乾隆时期有《银川小志》记载,“夏各地俱产羊皮羊肉,盐州最佳”;《宁夏府志》也提到“衣布褐,冬羊裘”,后来在隔壁的《甘肃新通志》中,也忍不住夸赞邻居的“裘,宁夏特佳。”

由此可见早在几百年前,滩羊的二毛皮就获得了无数人认可。经过漫长岁月的发展,如今,“盐池二毛皮”也被实施了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滩羊毛不仅洁白如雪、色泽晶莹,毛质也非常柔软细润。从任何一边将皮提起,毛股犹如水纹波浪,自然下垂;拿在手上再轻轻一抖,仿佛梨花纷飞,感觉十分轻盈。最有特色的要数自然卷曲的毛穗,犹如起伏的波浪,所以也有“九道弯”的称赞。

二毛皮制作,非遗传承技艺

有着几百年传统与历史的二毛皮加工技艺,是宁夏一道独特的风景。从处理毛皮开始,一直到制成成品工艺品,传统工艺工序多达30多道。

例如打灰整皮、抓毛清皮、下池泡皮、洗皮、脱水、熟皮、干铲、晾晒、清酸、回软、定型、去潮、护理毛皮、裁制、制半成品、缝合、加工面子等,光浸泡清洗就至少要5次,熟皮则需要1个月左右。

每一个步骤,都展示着宁夏劳动者智慧,以及坚韧不拔的品质。在匠人们的坚守与精工细作之下,二毛皮制作技艺曾多次在宁夏国际会展中心中国国际文化旅游节上展出,作品相继被海内外顾客购买。年,被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录。

工艺制品,走出国际范儿

二毛皮制品,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海内外顾客青睐,慢慢地走向国际市场,走出了国际范。

有着“轻裘”之称的滩羊二毛皮,兼具轻便与保暖的优势,最适合用来做成裘皮冬装。无论是马甲、坎肩还是皮衣,穿起来即舒适有美观,不仅保暖性极强,还有一股典雅的气质,在世界裘皮中独树一帜别具风韵。

用色泽晶莹的二毛皮制作毛毯,还能给生活增添几分格调。在阳光明媚的周末,靠在舒适柔软的沙发上,捧上一杯热乎乎的茶,真是又慵懒又惬意,一周忙碌的情绪在此刻得到安抚。

除了以上常见的用途,滩羊二毛皮应用也是越来越广泛,箱包、服饰、首饰以及家居装饰,都能看到滩羊皮的身影。

不过,不管工艺制品的用途有多么多变,但宁夏二毛皮制作始终保持着传统的工艺和审美。在这种坚守之下,也更能唤起无数宁夏人对古老民间技艺的传承之心。

来到宁夏,不妨选择一两件滩羊二毛皮制作品送给珍视的友人,将中国悠久非遗文化的智慧结晶带到世界各地。

部分图片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侵删请联系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pz/7688.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