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毛畅销欧美牧民却赤贫如洗,马鸿逵是如何

西北气候干旱,但宁夏却素有“塞上江南”之称。上世纪30年代,宁夏的羊毛、枸杞、甘草、冰碱等享誉国内外,尤其以羊毛在国际市场最为紧俏。可是土特产的畅销为不仅没能造福百姓,反而害得他们有家难回,苦不堪言。

西北盛产羊毛,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牧民却拿它沤肥。19世纪欧洲商人的到来才让牧民们意识到羊毛也是宝贝。年,天津开埠将西北羊毛贸易推向了快车道。

一战、二战的爆发让羊毛从农家肥一跃成为重要战略物资。国际羊毛收购价格的持续飙升,也让西北的羊毛贸易悄然发生着改变。

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马家军在中原大战中通过不断改换门庭,逐步控制了西北的军政大权。马鸿逵为了扩充实力,通过宁夏银行控制了全省的金融业和工商业。

宁夏工业落后,土特产是马鸿逵仅次于烟土的第二大收入来源,由于羊毛油水最大,成为创收的重中之重。刚开始马鸿逵只会收税,一担羊毛收购价不过8元,而马鸿逵却要收5元的税。

各路军阀层层揩油,一担羊毛从宁夏到天津光税费就高达20多元,可天津港的收购价才38元上下。这样一来纵使牧民以及其低廉的价格出售,但商人“咸曰捐税繁苛,无力收买”。

羊毛商人裹足不前,马鸿逵只能披挂上阵。他名下的商号不仅不需要缴纳任何税收,运送时能强拉民夫,还有武装保护,所以不管天津的羊毛价格是涨还是跌,马鸿逵都是稳赚不赔。

抗战爆发后,马鸿逵以防止紧俏物资流入日军之手,宣布在宁夏实行羊毛专营,公然要求“各商号所存羊毛,均卖给银行,不得偷运包绥、天津,违者以资敌办。”

经营毛皮生意的晋商、陕商原本凭借雄厚的资本,还能在夹缝中勉强支撑。马鸿逵用行政手段垄断毛皮生意后,他们不是破产倒闭,就是沦为马家的附庸。

商人们做不了皮毛生意还能转行,但牧民就只能任马鸿逵宰割。依靠行政权力,甚至不惜动用军警干预,马鸿逵强行压价收购,老羊皮每张二三角,二毛皮每张三到五角。因为收购价格低,牧民被迫将羊群赶到陕西、甘肃、绥远等地放牧。

为了榨取更多的利润,马鸿逵还成立了“宁夏富有被服厂”,将强行收购来的毛皮加工成皮袍、皮袄,在京、津、川、陕等地高价出售,然后就地购买布匹、纸张、五金等生活必需品运回宁夏。

马鸿逵在一面实行超经济掠夺,一面又不断征兵,致使大量农牧民被迫外出逃荒。解放前夕,宁夏总人口只有70万人,但马家军却有10万人之巨。马鸿逵兵败出逃时,光黄金就带走了7.5吨,宁夏百姓之苦可见一斑。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pz/8035.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