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青铜时代后,中亚发掘的历史遗迹开始丰富起来,并且是连续不断的,与其他文明发展区域不同,中亚的青铜时代是游牧和农业这两种经济并存的发展,同时,这里并未发展到阶级社会,而是仍处于原始社会的发展模式,这不禁让人对这片文明中间地带的发展历史感到好奇,想要一探究竟。
中亚地区的定居农业部落
在对中亚地区的考古挖掘中,上世纪苏联学者和美国学者都做出了巨大贡献,其中阿什哈巴德的安诺文化遗址是最著名的发现之一。根据考古发现可知,安诺文化分很多个阶段,并且历史非常悠久,主要可分为南丘文化和北丘文化两部分,在公元前年到公元前年这段时间,北丘(安诺文化第一和第二阶段)处于铜石并用时代,而存在于公元前三千纪后半期到公元前两千纪这段时间的南丘文化(安诺文化第三阶段),则属于青铜时代。
安诺文化是非常先进的农业文化,最突出的文化特色是出产非常多的彩陶,早期的彩陶是手制,进入安诺文化第二阶段后,开始进步到轮制,这也使得绘制的图案变得更加精细(安诺文化的彩陶影响非常广泛)。制陶是从事农业居民的副业,那时还没有专门从事手工艺的匠人,居民们平时会种植大麦和小麦(安诺文化第一阶段已经掌握),到了第二阶段,这里的居民已经驯服了狗、牛、绵羊、山羊、猪、马、骆驼等动物,这使得他们平时也从事畜牧经济,除此之外还进行外出狩猎,野马、野猪、狐狸、鹿、狼等动物都在狩猎范围。这也说明了当地的农业发展要早于畜牧业。
位于南土库曼的纳马兹噶文化(Namazga)遗址也是巨大的文化中心,从公元前四千纪到公元前两千纪,这里形成了多层文化遗迹。与安诺文化类似,这里也有丰富的陶器,不过陶器上的图案不再以几何图形为主,而是绘制了多种动物图案,其风格上深受北方草原游牧文化影响。从公元前两千纪下半期的墓葬来看,草原部落已经向农业部落生活的地区进行了严重渗透,双方基本上已经成为一个集团,而原本的农业部落的生活方式也基本上都发生了重大改变。这其实也是中亚历史发展中的一大特点,游牧与农业并存,并且相互影响。
不过从总体上来看,中亚地区的农业发展非常缓慢,并未向其他古文明地区一样发展出先进的农业文明,反而是以畜牧业为主的文化发展得更快。曾出现于花拉子模绿洲地区的塔扎巴格雅布文化,就属于受安德罗诺沃(Andronovo)草原文化影响的类型,这里的人们从事着畜牧业和原始农业,还拥有非常多种青铜工具和细石。这种类型的文化分布非常广泛,在伊朗地区和阿富汗地区也有分布。除了这种类型的文化,还有受南方文化影响的类型,比如苏雅尔干文化,经过南方部落与克尔捷米纳文化部落结合,发展出了一种全新的农业文化。除此之外,奥克苏斯文化也是中亚地区农耕和畜牧结合的典型文化。
中亚是民族不断融合的地方,除了融合后形成的苏雅尔干人,到了青铜时代后期,塔扎巴格雅布人与苏雅尔干人继续融合,则形成了阿密拉巴德文化以及阿密拉巴德人。这同样是一个先进的农业文化,此时陶器上的图案变得更加精细,房屋也变得更大,长70米,宽20米,修建的两排房间足可以容下一个大家庭。值得一提的是中亚地区的定居农业部落并未出现分级现象,是原始的母系氏族社会。
中亚地区的草原游牧部落
草原部落兴起于中亚北部的欧亚草原地区,其青铜时代的文化发展可追溯到米努辛斯克盆底。(位于哈萨克斯坦北部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这里早在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遗迹,从铜石并用时代到青铜时代末期,一直拥有连续的文化遗迹,主要经历了从狩猎到畜牧再到游牧的发展过程。
在铜石并用时代,阿凡纳谢沃(Afanasevo)是最主要的欧亚草原文化遗址,存在时间大致在公元前三千纪末到公元前两千纪初,后被安德罗诺沃文化取代。从阿凡纳谢沃遗址出入的动物骨头来看,主要包括牛、马、绵羊,除此之外还有金花鼠、狐狸、狍子、鹿、麝、野牛、梭鱼以及大蜗牛属多种动物,这说明他们除了从事畜牧业,还保留了狩猎和渔猎传统。在早期阶段畜牧规模并不大,他们有时间手制陶器,进行定居生活,不用进行游牧生活,同时他们也与西部游牧部落和西南部(中亚)农业部落有一定的贸易往来,考古发现证明与我国的新疆地区也有贸易往来。
安德罗诺沃文化比阿凡纳谢沃文化的分布范围要更广,其分布西起乌拉尔,南到中亚内陆草原,东至叶尼塞河沿岸,北达西伯利亚森林南界,存在时间在公元前两千纪中叶到公元前一千纪初。安德罗诺沃文化兴起后不仅对中亚地区的文化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对乌拉尔以西广大地区的文化发展也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在我国新疆地区也发掘了受此文化影响的遗址,这正是欧亚草原文化发展的重要特征,传播范围非常广。
安德罗诺沃文化发展早期,欧亚草原的气候还比较适宜,所以可以从事原始的农业和定居放牧,而畜牧业也与农业并未分离,出土的遗迹中不仅包括动物骨头、与宰杀动物相关的青铜工具、各种动物毛皮纺织物工具,还包括农具和麦种。从公元前两千纪末期开始,受到畜牧的动物数量越多影响,牧场开始不断扩大,同时也受到这一时期气候变化影响,他们开始放弃农业,成为游牧民,安心发展游牧经济,并且通过饲养大量的马进行搬迁和放牧。
安德罗诺沃人与阿凡纳谢沃人一样,都属于欧罗巴人种,但二者并不存在直接继承关系,而是来自不同的部族,一般认为阿凡纳谢沃人来自东部的西伯利亚森林地区,而安德罗诺沃人来自阿尔泰或巴拉巴。至于雅利安人是否与他们有关,学者们一般持否定意见,认为雅利安人发源于奥克苏斯河即阿姆河,他们生活在里海东部和东北部的广大草原地区。不过根据墓葬文化分析,安德罗诺沃应该是操原始雅利安语的,他们在中亚地区广泛迁移,塔扎巴格雅布文化和纳马兹噶文化就深受其影响。
后来学者将这些广泛分布的有共同特征的语言归为印欧语系,而中亚与临近的西伯利亚地区正是印欧语系的发源地,可以说从西伯利亚森林地带、到草原、再到米努辛斯克盆底、阿尔泰、西西伯利亚、哈萨克斯坦等地区,从远古时代就广泛居住着古欧罗巴人。在我国新疆和广大的西域地区分布的印欧人则通常被称为吐火罗人。除了安德罗诺沃文化和阿凡纳谢沃文化这两个影响广泛的草原文化,在青铜时代末期,即公元前-前年间,还兴起过一个新的文化——卡拉苏克文化,他们出现于公元前2年左右,公元前年左右取代安德罗诺沃文化的影响地位。
卡拉苏克文化继承了阿凡纳谢沃文化和安德罗诺沃文化,其影响范围要更广,从中国北部、贝加尔湖地区一直到黑海、乌拉尔山地区都有非常多的遗物出土,从遗物的分布来看,其与东部诸多地区的交往要更加密切而安德罗诺沃文化的影响主要向西扩散。与卡拉苏克文化有关的除了畜牧和制陶外,还有非常丰富的铜制工具和兵器,各种样式的铜刀、铜矛、铜锛和诸多器物,不仅广泛分布于中亚和俄罗斯的西伯利亚、伏尔加河流域和顿河流域,在蒙古和我国的华北地区,也出土了诸多卡拉苏克式的武器(出现时间大约在公元前14世纪到前1世纪)。
而这种卡拉苏克式的武器则正是欧亚草原文化和殷商文化交融发展的成果,证据就是新发展的武器在公元前12世纪左右又开始向北向西传播。按照苏联学者的研究,迁徙的人群应该就是丁零人,而我国先秦古籍中提到的狄、狄历、翟等词汇应该都是丁零人,而丁零人则有诸多的部族,他们广泛分布于蒙古草原、贝加尔湖和额尔齐斯河上游,后来这些蒙古利亚人种族群被商朝的军队驱赶,一部分人与卡拉苏克人融合了。
从人种上分析,也可以证明这次融合,卡拉苏克人已经不是单纯的古欧罗巴人种了,他们的头骨与安德罗诺沃人与阿凡纳谢沃人存在显著的区别,而这两种人的头骨特征是相同的。很明显有大量的蒙古利亚人种与他们混居,也可能是征服,使得他们的体型发生了明显变化,可以说他们是欧罗巴人种和蒙古利亚人种的混血儿,与古埃及人一样,是边缘地带的人种。
从青铜时代末期开始,也许是受到气候环境的严重变化影响,公元前一千纪末期开始陆续出现诸多的游牧部落,他们分布于整个欧亚草原,甚至开始不断向南迁徙,自此整个欧亚大陆开始进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