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新疆革命党在伊犁发动意在推翻清政府的起义。革命进展很顺利,唯独起义的唯一也是最终对象——伊犁将军不见了踪影。
起义官兵在新旧两满营地方挨门挨户的搜寻,最终,在搜寻老满营协领乌尔格春家的时候,发现一匹白马,准备拉出去。这时候,乌协领的院夫吓唬革命军:“这是将军的马,你也敢拉出去?”革命军一听,既然是将军的马,肯定有将军也在这里!随即在院子里仔细搜查,最终在一芦苇堆中将满清最后一位伊犁将军搜了出来。
这位伊犁将军,就是我们今天的主人公,志锐。
志锐其人,他塔拉氏,字伯愚,晚号迂安。满洲正红旗人,是光绪一生最爱的妃子珍妃的堂兄。
志锐的人生,是伴随满清王朝在内忧外患中,一艘破船渐渐沉没的时代并行的。据记载,这个人个性率直,敢于直言,自恃有才,刚傲。因为自己的性格,总是在满清官场吃了些苦头。不过,因为自己性格中刚直一点,确实为他的悲剧命运铺垫了一生的基础。
甲午中日大战,志锐激愤异常,身为礼部侍郎的他,上了多封奏折,力主和日本拼到死,并请缨上战场。这着实打动了亲政不久,想有所作为的光绪皇帝。他赶紧把这做着文官活,却想着武家崛起的忠臣召来一见。
君臣相见恨晚,志锐鼻涕眼泪一把抓,详细说明了自己联英抗日,亲自选拔兵士打仗的雄心壮志。光绪也哭哭涕,自认为终于找到了一生的知己。君臣决心做一场大事,让这满清世界继续在中华大地上歌舞升平。
然后这个计划只进行了一个月,就被慈禧太后给破坏了。锐志也被降为了乌里雅苏台参赞大臣,发配伊犁刊用,以观后效。
这是这位刚正不阿的满清遗贵第一次到伊犁,从光绪二十六年开始,到三十二年回京。锐志面对污烂不堪的时政,没有丧失掉自己的希望,他还是要为这天朝争一争的。
在索伦领队大臣任上六年,志锐做了两件史学家公认的牛事,这两件牛事在当时已经无力回天的清朝时局中,称之为一振也是可以的。
第一件事就是会办“边境仲裁会”,是中俄双方定期晤商解决两国哈萨克边民纠纷积案的仲裁会议。这个会议以尊重民俗和宗教信仰为出发点,按哈萨克习惯和伊斯兰教的法规,双方各派官员共同审理。原则上三年一次。这种办案方式,深得中外边民的信服和尊重,解决不少多年积累的民族矛盾。虽然首创不是锐志,但是他把仲裁会坚持办了下来,还切实的去调查、取证、会晤双方官员。年,仅伊犁霍尔果斯中方索伦营所在的一个山沟,就办结多件案。世人相传,志锐在伊犁,每次办案历时一个月,办案多,迅速,是历次办理从来没有的情况。
第二件事就是遵照时任伊犁将军的命令兴办养正学堂,并且挑选优异学习者留学俄国。这在边境区域,一时成为兴学的标志性事件,为国家培养了需要的人才。
在边境的时光,本来是锐志一时失意的愤懑处所。但是他还是用上自己的能力,没有弃国弃家,做出了自己能做的最大贡献。并且他还为边境的边防不断寻览舆图,巡视边境,为国防也是提出了很多自己的见解。
光绪三十四年,光绪帝和慈禧太后在同一天相继死去。此时中国的最高统治者成了摄政王载沣,志锐被从新疆调回来,出任杭州将军。但是杭州将军只是志锐的一次官场过渡,宣统三年,志锐还是被任命为伊犁将军,重新返回那梦开始的地方。
此时的清王朝,已经剩下最后一口气。基本上有点远见的满清臣子,都开始要么向袁世凯靠拢,要么成了革命的新功勋。但是志锐,依然把这次任命当成自己东山再起,实现宏图大志的唯一机会。
他上任之前,慷慨激昂的表达了自己的时局之见,并且针对新疆的未来,提出了四条章程。
其一,伊犁的财政捉襟见肘,借的钱累计太多,一旦俄国人来兑,直接会财政崩溃。
其二,伊犁的毛皮公司俄国人垄断了销路,成了俄国人敛财的工具,很有弊端。
其三,伊犁将军只能管军队,行政上的问题没法管是很大弊端。
其四,伊犁没有常备军,十分危险,若战事紧急,就会孤悬西北。
志锐唾沫星子乱飞,把自己多年在疆所见所想如实表达了出来,也很有远见的表达了自己的建议。在其他大臣忙着为自己后路准备的时候,只有这个男人,看到自己国家西北紧急的状况,不计较个人得失,像堂吉诃德一般冲上去。
但是此时的满清已经无药可救,他表达的这四点其实可以归结为要钱,要权。
可是他忘了,这时候的朝廷,不仅一分钱拿不出,实权也是分崩离析,早就没有了天朝上国的气象。
出发的时候到了,志锐当时怀着极为苍凉的心境看着时局败坏的国家。“危局非承平时比,我以身许国,不作生入玉门关想。”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志锐已经做好了殉国的准备,新疆一行,自知艰难异常,无所为惧。
从辛亥年开始,志锐先从因辛亥革命爆发并不能再信任的新军下手,大刀阔斧进行改革。但是没成想,本来是新官上任三把火,这火却烧到了自己身上。
此时的新疆,是真的一分钱都没有了。志锐急得头皮发麻,没有钱,任你想做事,做成事,都是天方夜谭。
志锐电奏奄奄一息的清政府:“边军待饷孔亟,请将阿尔泰山前领修城银十九万两,先行拨给伊犁。”然而得到的是不可以的回复。志锐不死心,接着电,还不行。志锐崩溃了,执拗的性格此时发挥了作用,继续电,直到你同意为止。最终,清政府迫于压力,还是给了三万两当做救急之用。
就在三万两银运往伊犁的途中,伊犁起义爆发了。
这次起义,志锐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而且还是做了极端的事,惹得被遣散的新军急速革命,要革了志锐的命。
原来,当初遣散新军官兵,却不发给遣返费,致使新军官兵无所生存,自然怨声载道。为了避免革命发生,志锐的极端做法是,在严冬中强行脱去官兵的皮衣裤,任其冻毙。这种不尽人情,过于急躁的做法,虽然和财政穷困有关,但是也急速造成了革命的发生。
另有一件事,让志锐的形象变得可怖非常,就是一两银子换只值一钱的毡帽事件。当时,为了能够在财政上开源,志锐兜售起自己带来的毡帽,强买强卖,本来值一钱的物品,硬是逼别人用一两银子买下。
这些过于急躁,又极端的做法,自是因为其自身的性格缺点导致。当然,没钱,也是很大的原因。他想励精图治,但是却导致了名裂身死的下场。
志锐在起义当夜看到大势已去,只好骑马逃跑。愤怒的革命军早早悬赏10万两,为的就是他这个首恶的人头。
他这个人相貌太明显,不敢走太远被人认出来,就躲在了乌尔格春之家。
然后就发生了开头的一幕。
志锐在政治上是悲剧的,他像堂吉诃德一样,在看不清的世界和看不清的冲突里,扮演了守卫过去的骑士。他的死,和自身的性格,认知,以及时代,都是密不可分的关系。但是可以看得见的是,他作为一个有着士大夫心境的文人,还是在历史上书写了一笔,也算是不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