肃宁县隶属河北省沧州市,总面积平方公里,总人口33万,其中城镇人口12万。全县辖6镇3乡,个行政村。肃宁历史悠久,是汉武帝钩弋夫人、金代医圣刘完素、清代武状元哈攀龙、文状元刘春霖的故里,受《明朝那些事儿》的影响,大家也都知道了,这里也是明末“九千岁”魏忠贤的祖籍地。
肃宁的裘皮服装产业、针织服装产业、电力装备产业、乐器文化产业、鱼竿渔具产业、出版印刷产业颇有实力,特别是裘皮服装产业是肃宁传统主导产业,已形成珍稀毛皮动物养殖、市场集散、原皮硝染、裘皮服装加工、研发设计、内外贸易完整的产业链条,年被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和中国皮革协会授予“中国裘皮之都”荣誉称号。
历史沿革
肃宁地域开发甚早,历史悠久,原始社会已有人类聚居。春秋时期,今肃宁县地属晋国。
东周显王十九年(公元前)前燕置武垣县,县治在今肃宁县城东南7.8公里。赵武灵王二十六年(公元前),武垣归赵国。西汉时为幽州涿郡武垣县地,王莽改武垣为垣翰亭。东汉建安十一年()武垣徒治东武垣城(今河间市城南12.5公里),辖域仍含今肃宁全境。初属幽洲涿郡,后改隶冀州河间国。
三国时代,今肃宁境域在曹魏管辖之下,属冀州河间国。西晋(—)今肃宁境域改属冀州高阳郡。东晋十六国时期,肃宁先后归后燕、后赵,属冀州高阳郡。隋开皇三年()武垣县治迁至瀛州城。开皇十六年(),武垣县改名河间县,今肃宁,即为河间县辖地,初属瀛州,大业三年()改隶河间郡。唐武德五年(),复置武垣县,辖今肃宁地。贞观元年(),省武垣入河间,肃宁地复州河间县。
五代时,后晋高祖天福元年(),高祖石敬瑭把幽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今肃宁境归属。后周世宗显德六年()收复,仍属瀛州。
宋雍熙三年(),在河间县西置平虏寨。景德二年()改为肃宁城(即今肃宁镇)。
隆元年至三年(—)在此置肃宁县,属河北东路河间府。
元世祖至元二年(1),废肃宁县为镇,入河间县,隶中书省河间路。后恢复原来建制。
明代自洪武元年()十月始,肃宁县一直属河间府。
清代,肃宁县属直隶省河间府。宣统三年(),肃宁归天津河间道所辖。
民国2年(),属直隶省渤海道。次年属直隶省津海道。民国17年(),直隶省改为河北省,肃宁县属之。民国25年(1),属河北省沧县行政区。民国26年(),属河北省第六行政督察区。
年8月1日河北省人民政府成立,肃宁划属沧县地区专员公署。年11月,改属定县地区专员公署。年4月定县地区专员公署撤销,肃宁县复属沧县地区专员公署。年6月15日撤销沧县地区专员公署,肃宁县改属天津地区专员公署,同年11月20日,河间肃宁并县,归天津市管辖。年3月27日恢复肃宁建制,隶沧州地区专员公署年下半年沧州地区专员公署改为沧州地区行政公署,肃宁隶属之。年7月,沧州地区行政公署与原沧州市人民政府合并为沧州市人民政府,肃宁县隶属沧州市人民政府。
历史古迹
武垣城遗址:位于今县城东南偏北7.8公里处,此城当建筑于战国时期。古城分内、外两城,皆为正方形。外城每面均为1.75公里,总面积约3平方公里。内城也称子城,位于城中心,每面各长0.5公里。城内建筑已荡然无存,仅内城东南隅保留汉武帝钩弋夫人庙遗址,高约2米,宽35米,长45米。
古村落遗址:位于西是堤村北米之小白河西支岸西,面积平方米。该地址高于周围地面,砖瓦遍布,有弦纹灰陶器皿,外绳纹加沙红陶,外绳纹、内布纹灰筒瓦,网纹陶片等,皆为汉代遗物。
敕赐礼拜寺:坐落于肃宁县城王街的“敕赐礼拜寺”,建于明朝。
古碑、坊:兴花掸林寺碑位于杏园村北,青白石科,碑座为四方体,雕白鹤向日,碑身高2.54米,厚0,82米,宽0,87米,碑首呈四角钻尖,四龙翘首,碑顶饰石宝葫芦,寺碑通高3,74米。祟帧八年()由僧人如亮募化而立。碑文铭刻兴花禅林寺始建、重修、庙产等。张奇柱撰文,韩振唐书丹,来世花刻石。碑侧刻载捐款重修兴花禅林寺之村庄、姓名及款数。此碑至今尚存。
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独特视角看社会!欢迎订阅“峰轻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