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人真牛,当年在阜阳,苏轼想收他为徒,

白癜风的外用药 http://news.39.net/bjzkhbzy/180502/6205113.html
白癜风的外用药 http://news.39.net/bjzkhbzy/180502/6205113.html
元祐二年(公元年),时任翰林学士的苏轼推荐一个叫陈师道的人任徐州州学教授。教授,是宋代时期对讲授儒家经典的讲授人的称呼。教授并非官员。宋代中央一级,设有“太学”,属于官办的最高学府,在地方上有官办的“州学”。在太学和州学中,设置有教授一职。教授主要讲授儒家经典,大概相当于今天的大学老师,而不是什么官职。四年以后,苏轼到杭州任职,路过南京,就是今天的河南商丘,陈师道为了送苏轼,请假说自己生病了,需要休息养病,结果擅自跑到河南商丘去送苏轼。就这样陈师道和苏轼坐一条船行至安徽宿州,才相别而后返,临别时还作了一首题为《送苏公知杭州》的诗。此事后来被人举办到纪检委,最后以擅离职守为由,被免去徐州教授职务。因为依据是按照当时法令规定,没有得到上司准许,在职官员是不能越境私自外出的。但从这件事情上可以看得出,陈师道冒着被处理的危险,编着瞎话越境去送别苏轼,表明他对两人情谊的重视。那么,这位陈师道是何方神圣,又是如何认识苏轼的呢。首先我们认识一下陈师道。陈师道,字履常,一字无己,号后山居士,汉族,徐州人。在北宋也算是一位小官员吧。陈师道一生安贫乐道,闭门苦吟,有闭门觅句陈无己之称。陈师道为苏门六君子之一,他喜欢写诗,也能能词,其词风格与诗相近,以拗峭惊警见长。但后人评价他的诗、词存在着内容狭窄、词意艰涩之病。而陈师道这个人出身于仕宦家庭,家庭经济状况良好,但到了陈师道时,家境已衰落。幼年时,陈师道家里十分贫穷,常常吃了上顿没有下顿。但从童年起,陈师道就勤奋好学,虽然常饿肚子,却依然读书不停。苏轼与陈师道交往始于密州,即今天的山东省诸城。苏轼在诸城任职的时候,陈师道便与苏轼开始了书信交往。熙宁十年(),苏轼被调往徐州,苏轼到徐州不久,陈师道即往拜谒,从此两人交往日益增多。他们切磋诗艺,交流情感,诗酒唱和,常常通宵达旦,陈师道以弟子礼尊敬苏轼。因违纪而开除公职的陈师道因没有经济来源,一下子又陷入生活困境。苏轼又推荐介绍陈师道到毫州任司户参军一职,这个职务实际上也就是一个管户籍的小官,基本上没啥油水,但对于陈师道来说,能有一口饭菜也就足以了。元佑五年(),陈师道复职,但不是在徐州了,因为徐州是陈师道的老家,需要异地就职才行,于是,组织部把陈师道调到颍州任教授,也就是今天的安徽阜阳。次年,也就是元佑五年(),苏轼来颍州任父母官。苏轼来到颍州后,请朋友傅尧俞代表自己到亳州看望陈师道。傅尧俞虽然对陈师道与文章齐名的贫困早有耳闻,但走进陈师道的家后还是大吃一惊,屋里除了一床一桌,当真是一贫如洗。两人谈古论今,谈文说艺。到了吃午饭的时候,陈师道的妻子连午饭也供不起。傅尧俞本想把十两金子送给陈师道,但听他谈吐高雅,几次把手伸进怀里,始终没敢把金子掏出来,怕被陈师道看做俗人。这个时候,苏轼也不知道咋想的,一心希望收他为弟子,可陈师道并不领情,陈师道以“向来一瓣香,敬为曾南丰”为由,婉言拒绝了。那么,陈师道的这句话又是从哪儿来的,是什么意思呢,其背后又隐藏着那些故事呢。其实,读过陈师道诗词的都知道,这是出自于陈师道在颍州所写的《观兖文忠公家六一堂图书》中的诗句。第一句“向来一瓣香”,可解释为:一瓣,即一炷香。意思就是用点燃的一炷香表达心中的虔诚,表示对老师的崇敬之情。而第二句“敬为曾南丰”,可解释为,最为敬仰的是曾南丰。这两句诗词翻译成大白话的就是既然当初拜了曾南丰为师,就不再拜别人为师了。其实,陈师道不愿意拜师苏轼,还有更深层的原因,那就是因为苏轼名气太大,拜他为师让别人看来他有拉大旗作虎皮的嫌疑。的确,苏轼当时是文坛盟主、士林领袖,能成为他的弟子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陈师道婉拒这件事,既说明了苏轼的气量,也说明了陈师道有几分文人的傲骨,不盲从、不攀附。那么,这个被陈师道敬仰的曾南丰又是何许人,这么值得仰慕吗。其实,这个曾南丰就是大名鼎鼎的北宋散文家、史学家、政治家曾巩,人称南丰先生。至于陈师道与曾巩的关系,宋人笔记上说得颇带传奇色彩,说曾巩路过徐州,当时的徐州太守孙莘荐陈师道前往谒见,虽然送了不少礼,但曾巩却一言不发,陈师道很惭愧,后来孙莘问及,曾巩说:“且读《史记》数年。”陈师道因此一言而终身师事曾巩,所以才有了婉拒拜苏轼为师的这句话。但有专家说,这种说法只是小说家之言。其实,曾、陈的师生关在史书上有明文记载,《宋史》中陈师道本传上说他“年十六,早以文谒曾巩,巩一见奇之,许其以文著,时人未之知也。留受业。”元丰年间(-),曾巩典五朝史事,举荐陈师道为史才,然而终因他未曾登第而未获准,因而,陈师道对曾巩有很深的知遇之恩。故年(元丰六年),当他听到曾巩的死讯后,即写下了一组感情诚挚的悼诗。当然,苏轼也不是一个小心眼的人,虽然陈师道婉拒了拜他为师,但苏轼并不生气,仍然对他加以指导。当时,赵令畴为颍州签判,其官职相当于今天的秘书。他们都喜爱文学,在一起共事,可谓志同道台,经常参加以苏轼为首的文学聚会括动。因此,苏轼知颍州的时问虽然只有不到半年,但陈师道写下的次韵苏诗的作品倒不少,如《次韵苏公西湖徙鱼三首》、《次韵苏公观月听琴》、《次韵苏公涉颖》、《再次韵苏公示两欧阳》、《次韵苏公劝酒与诗》、《次韵苏公督两欧阳诗》、《次韵苏公题欧阳叔弼息斋》、《次韵苏公竹问亭绝句>等。这个时候,一贯“闭门觅句”的陈师道,似乎创作热情被一下子激发起来了,虽然诗人有“小家厚敛四壁立,拆东补西裳作带”(《次韵苏公西湖徙鱼三首》其三)的窘于赓和之感,但不难发现,陈师道的这些诗歌,与他的基本创作风格有所不同,而颇为接近苏轼的诗歌风格。所以人称陈师道为苏门六君子之一。宋哲宗绍圣元年(公元年)六月,苏轼以“讥斥先朝”罪,被贬为宁远军节度副使,惠州安置,不得签判公事。陈师道也跟着倒霉,颍州教授也被罢职了,他生计无着,只好携家投靠任岳父郭概家中。陈师道是一个爱憎分明的人。当年,吏部侍郎赵挺之是王安石变法的拥戴者,与保守派苏轼、黄庭坚等结怨甚深。早在担任监察御史时,赵挺之就曾数次弹劾苏轼,或罗织罪名说他起草的诏书“民以苏止”是“诽谤先帝”,或牵强附会说他的“辩试馆职策问”大成问题。而苏轼及其追随者也不甘示弱,对赵挺之极尽讽刺、挖苦之能事。这其中就包括陈师道。陈师道潦倒一生,据说死的时候格外悲惨。传说公元年冬,陈师道被召回京城,被任命为秘书省正字。这一年,天降大雪,冷得出奇。朝廷要陈师道到京郊参加祭祀,而陈师道家里穷的连一件御寒的棉衣都没有,他的妻子便向妹夫赵挺之借来了毛皮大衣。得知毛皮大衣是赵挺之的,陈师道两眼圆睁,愤愤地说,“你真是妇人之见!你可知他的钱不干净?我陈师道就是冻死,也不要他刮地皮刮来的棉袄。”说完,他把毛皮大衣一扔,冒雪出了门。因为天气太冷,陈师道穿得单薄,郊祭回来就冻病了,从此一病不起。第二年春天,陈师道因风寒发作去世。他死后,家人无钱安葬,友人邹浩买棺敛之。那年,陈师道四十九岁。纵观陈师道的一生,可以说硬气超过了才气。这种硬气使他没有机会像苏轼他们那样做官,去造福一方百姓,也让自己和妻子、家人穷困不堪,着实是一场性格悲剧。(图片源于网络)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p/5760.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