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风靡一时的烧尾宴,真的是聚在一起

中国有这样一句成语——“燃眉之急”,形容事态万分紧急,像火烧眉毛一样。而日语里说“火烧屁股”,比起皮下脂肪丰富的屁股,火烧眉毛可就严重太多了。日语里“焦尾”一词与“焦眉”同音,但“焦尾”并不是火烧屁股之意。人们相信动物的尾巴里寄宿着某种灵力,这点在“小狐濡尾”那一篇也提到过。哺乳动物都有尾巴,唯独人类例外。

▲明·朱瞻基《花下貍奴图》人类无法做到但动物能够做到,那一定归功于尾巴里的灵力。反之,以动物的视角来看,人类之所以能够做到它们做不到的事,是因为人类没有尾巴。有无尾巴是区分人与其他动物的重要标准。据说,狐或狸即使化身成人也藏不住尾巴。与狐、狸不同,身为百兽之王的老虎,化身为人时会杜绝此类疏忽,化身之前就将自己的尾巴烧掉了。

▲明·佚名《冬山卧虎图》唐代,士子登科或初入仕途时,设宴招待前来恭贺的亲朋好友,此宴会名为“烧尾宴”,庆祝其从庶民晋升为士大夫阶层。在崇尚官尊民卑的时代,官员与庶民的身份大相径庭,就像竹林里的猛虎修炼成人了一样。老虎化身成人之前要烧掉尾巴,同样,初登官场之人也必须烧掉尾巴,才能成为其中一员。因此,庆祝士人新官上任的宴会就被称为“烧尾宴”。

▲北宋·赵佶《文会图》除了猛虎变人一说,关于烧尾宴的由来,还有另外一种比较权威的说法。羊是群居动物,而且有很强的集体意识。当新成员加入时,羊群就会表现出很强的排斥。新成员被视为“异己”,会受到羊群的排挤和欺凌,要耗费相当长的时间才能融入羊群,不,或许永远都不会被接受。有的羊饱受欺凌,骨瘦如柴,最终孤苦死去。“异己”的气味似乎是从羊的尾巴散发出来的,因此人们相信,将新成员的尾巴烧掉的话,就会消除“异己”的气味,那么就可以顺利融入新集体了。官场与羊群一样,对不熟悉的新人也会表现出排斥反应。新人登第之前,需要尽力削弱身上“异己”的气味。宴请宾客正是心存这样的祈愿,故被称为“烧尾宴”。

▲《文会图》(局部)不论是虎说还是羊说,讲的都是要踏入一个新的世界,不能保留原来的尾巴,要有脱胎换骨的觉悟。烧尾宴象征着与过去挥手告别,是一种送别宴。唐代常有记载,某人晋升为三品以上大员或左迁后得以官复原职,皇帝则下令命其“烧尾”。当然,这里的“烧尾”不是烧掉尾巴,而是举办烧尾宴之意。君子豹变日语助词的用法很微妙,因此,用日语写文章是一件细致的工作。对学习日语的外国人来说,最棘手的就是俗称“てにをは”的助词。试想一下,《易经》中出现的“君子豹变”这个四字成语,应该加上什么助词呢?是“君子会豹变”,还是“君子也豹变”?如果是前者的话,意思是“‘因为’是君子,所以豹变”,后者的话,意思是“‘虽然’是君子,却豹变”。为了得到正解,必须准确理解后半部分的“豹变”。众所周知,前半部分的“君子”指的是有教养、有一定身份的人,意思接近英语的“gentleman”(绅士)。圣人,高不可攀,而君子,大多数人经过努力都可以做到。普通人的人生目标就是成为君子。

▲南宋·佚名《竹林高士图》君子为善,如“豹变”亦为善,那自然是“君子会豹变”。如“豹变”为恶,那么就是“君子也豹变”或者“连君子也豹变”,意思是本应善良的君子也会豹变。正确答案是“君子会豹变”,因此“豹变”为善。《易经》中说“大人虎变,君子豹变,小人革面”。虎豹穿行于密林荒野,即使毛皮沾染泥土,夏秋之际也会换出艳丽的新毛。虎豹的毛皮真的很美。毛皮商的价签上,虎皮价格高于豹皮,而且好像古时也是如此。所以,大人的品格要高于君子。变美的是虎变、豹变,这也可以理解为“进步”。而十年如一日、一成不变不好,必须要改变,但不能变丑,应当变得更美。虽不及虎皮,豹的毛皮也很漂亮,斑纹清晰,色泽鲜明。因为是君子,所以才能变得如此美丽。如果是小人,顶多是“革面”(换面)。从愁眉苦脸变成笑容满面、和蔼可亲。小人变美,其程度是极其有限的,远不及虎变、豹变。

▲明·佚名《虎豹欢乐图》显然,君子豹变是一句赞美之词,然而在日语里却是贬义,多用于批评变节分子,形容改操易节像翻书一样迅速。这种误解大概源于豹奔跑速度之快吧。例如,到昨天为止工会干部还一直煽动罢工,结果被公司高层收买,今天突然宣布“终止罢工”,工会成员怒不可遏,大骂“你这是君子豹变”!用赞词来骂人,这是错误的。人是不断变化的,所谓的成长也是一种变化。问题是要朝着美好的方向改变。有时明明是丑化,自己却认为是美化。豹变并非易事,需要竭尽全力。

来源:澎湃新闻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z/1465.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