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皮革年第2期行业关

北京白癜风哪里治疗好 https://yyk.39.net/hospital/89ac7_knowledges.html

寻访大陆台商皮革业发展生态圈

文/本刊记者陈国平图片提供/大陆台商皮革业联谊会总干事邱光廷

自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起,在中国大陆改革开放的政策背景以及皮革产业转移的行业背景下,台商皮革业纷纷从台湾迁入到大陆来发展。经过近30年的发展,大陆台商皮革业在中国,乃至整个东南亚都颇具影响力。然而,在众多业内人士眼中,大陆台商皮革业发展的生态圈仍显神秘。

年11月末,恰逢大陆台商皮革业联谊会10周年年会在广东东莞圆满落幕。百余人的与会人员,是大陆台商皮革业最核心的圈子成员。为此,记者联系到了大陆台商皮革业联谊会总干事邱光廷先生及其他有关企业负责人,试图通过他们的介绍,寻访到大陆台商皮革业发展生态圈的台前幕后,一探大陆台商皮革业过往、现在及未来的发展轨迹,为读者揭开大陆台商皮革业发展生态圈的神秘面纱。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厦门大学经济学院张传国教授,在其公开发表的《台商大陆投资的产业集聚问题》一文中,有如下的描述:“台商大陆产业集聚的发展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随着90年代初掀起的台商对大陆的投资热潮,台商的中小企业开始集体合作,邀请上下游工厂以共同参与的方式投资,开始在特定地区集聚,呈现出产业集聚的雏形。到了90年代后期,随着台商大型企业对大陆投资的增多,产业集聚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形成了以龙头企业为核心,大、中、小型企业分工合作、上下游联动、配套完善的台商投资产业集聚。”文章中还谈到了台商在大陆投资的重点是“制造业”,并指出“投资占比在85%以上,而且产业结构是逐渐升级的。”文章分析说:“产业层次的变化也呈现了3个明显的阶段性。第1阶段是在80年代中后期,以轻工业为代表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始向大陆东南沿海地区转移。如食品、饮料、塑料制品、橡胶制品、纺织成衣、木竹制品等,而且这些产品大多属于下游加工业,技术层次较低,投资规模不大……”实际上,皮革鞋类行业正是隶属于轻工业纺织成衣类的细分行业,也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中的代表。

大陆台商皮革业联谊会杨正创会会长(中)、施荣川荣誉会长(右)、白志祥现任会长(左)在上海皮革展

显然,台商皮革业转移至大陆发展的过程,与上述文章所列的发展路线极其吻合。东红制革集团(以下简称东红制革)总裁施荣川先生在接受采访时,对

当时企业转移至大陆的情形,仍历历在目:“为寻求更低廉的生产成本、更充沛的劳动力资源、更方便快捷的物流等有利于扩大规模化生产的优势条件,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海峡两岸加大开放交流、大陆鼓励海外企业来大陆投资建厂的历史大背景下,中国台湾数十家皮革企业纷纷转移至大陆来建厂发展。”据施荣川介绍,首批转移至大陆的台商皮革企业大约有27家,主要从事牛皮、羊皮及猪皮的制革加工。随着大陆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深入,这些台商皮革企业的产量增加很快,当时的生产量就达到了约万平方呎/月。其中大约90%是供应外单,只有约10%是供应内单。

浩阳贸易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大陆台商皮革业联谊会总干事邱光廷先生,经向几位前辈请教后,对当年第1批转移到大陆来的台商皮革企业了解得比较详细:“第1批转移至大陆的台商皮革企业,转移时间基本上集中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且转移地以广东、浙江等沿海省份居多。这些皮革企业当时的生产量大约在80~万平方呎/月,以牛面皮为主。

东红制革(先在东莞,后迁至广西北海)以生产牛二层皮闻名,刚进入大陆时的产量,就达到了万平方呎/月(目前整个集团产能已达平均万平方呎/月以上)。”邱光廷还告诉记者:“在年就转移至广东中山南头的中山南艺制革厂,算是第1批转移至大陆的台商皮革企业中最早的。除了广东广州、江门、东莞、惠州、四会等地比较集中外,其他地区,如上海、西安、温州、山东等地也有这些台商皮革企业的身影。如上海中庚皮革厂、上海红光皮革厂(上海东方皮革厂)、西安华联制革厂、温州泰庆皮革厂等。”除此之外,邱光廷还介绍说,在广州、东莞厚街有大约30~40家涂饰厂,极大地丰富了整个皮革生产产业链。华贸皮革制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贸皮革)董事长白志祥先生回忆说:“早期因为台资鞋厂深入内地,逐步聚集形成了大规模的鞋类生产基地,带动了与之相关的产业链(如皮革业)向大陆转移。为适应产业转移新情况,缩短产业供应链,紧跟国际贸易定位新趋势,更好地配合及服务好鞋厂客户群,我们华贸皮革在大陆应运而生。前期经过相关经营管理阶层评估、调研、选址及人脉人力整合规划后,就着手建厂,同时进行了相关实验室认证及ISO/LWG资质的取得,并积极做好人员组训与规章制度本土化等方面的工作。最终于年3月27日在珠海正式开业营运量产。”

作为大陆台商皮革业联谊会的环保顾问,普士顿兴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罗清拔先生,从环保的专业角度,对转移至大陆建厂的台商皮革企业给予了高度评价。罗清拔分析说:“台商的制革企业约于20世纪90年代开始,逐次进入大陆设厂。由于中国台湾当时环保执法已经相当严谨、规范,因此绝大部分台商企业在大陆设厂时,就已秉持‘制革行业若欲永续经营,合乎国家规定的环保处置结果绝对是维系生存之命脉’及‘社会责任、良心经营’的理念。企业在建厂伊始,就已将完整的环保处理设施纳入建设项目。不过,囿于大陆当时较为严格的排放标准及与当时相比较为落后的环保处理技术之间的落差,环保达标压力及处理成本,都是台商皮革企业经营时比较大的负担。但绝大部分台商企业仍是坚持努力执行,这应得益于台商皮革企业在台湾长期经营时,已养成的‘绝对必须守法’的企业特性与文化。”

看今朝市场多变幻

在大陆改革开放政策的吸引下,在内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背景下,这些转移至大陆的台商皮革企业,以其已有的技术与管理优势,结合内地的优惠政策及生产成本优势,不断发展壮大,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同时,他们对引领内地民营皮革企业的发展,也起到了很好的标杆示范作用。在东红制革总裁施荣川先生看来,这些大陆台商皮革企业转移至大陆之后,在短时间内就取得了蓬勃发展,形成近30年来中国境内皮革业的生产主力,带动了大陆皮革业的快速发展,并加快了与国际接轨的步伐,吸引了下游鞋类国际品牌更有信心进入中国。施荣川非常自豪地告诉记者:“我们这些皮革企业的所有原材料有90%依赖进口,所有产品有约90%直接出口或间接结转出口,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成为皮革生产大国及鞋类生产大国的进程。”施荣川还告诉记者:“由于拥有原国际管理经营及环保理念的优势,大陆台商皮革企业在近30年来生产销售规模的不断扩大,约有7成的企业保持获利。”

大陆台商皮革企业家代表拜访中国皮革协会时与协会领导合影留念

然而,随着大陆台商皮革业的迅猛发展,这些皮革企业也遇见了不少问题。施荣川回忆说:“由于大陆环保法规、加工贸易限制、劳动合同法等政策的管制管理力度不断加大,加之内务政策的变动及市场价格秩序的混乱等因素,台商皮革企业大都不了解相关政策的解读,以及互相之间缺乏交流、沟通及联谊,真正有效的信息共享不足。为此,泰庆皮革集团(以下简称泰庆皮革)董事长杨正发起“创立大陆台商皮革联谊会”的倡议,并获得中国皮革协会时任理事长张淑华女士的鼎力支持,以中国皮革协会专业委员会的名义成立了“大陆台商皮革业联谊会”,并将皮化供应商、机械商、原皮供应商、代理商及个人会员纳入组织,会员最多时达60多家。”

浩阳贸易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大陆台商皮革业联谊会总干事邱光廷先生,在讲述成立“大陆台商皮革业联谊会”的机缘时,说道:“这还得从年底中国皮革协会发布号文件(此文件是关于盐渍生皮总量管制通知的)说起。当时,台商皮革厂对于此公文有种种不同解读。为了让台商皮革企业在国内对行业相关政策及法令等信息传达的通畅顺利,急需建立一个皮革厂同业的讨论平台。为此,泰庆皮革杨正董事长发起了“创立大陆台商皮革联谊会”的倡议,并得到了各家台商皮革企业的拥护。联谊会的初创名称是“大陆台商皮革厂联谊会”,于年正式成立,推选泰庆皮革杨正董事长为第一任会长,不久之后加入了中国皮革协会,成为中国皮革协会的一个分会,名为“大陆台商皮革厂联谊会”。东红制革施荣川董事长在年接任会长后,为了更广泛地将这一组织延伸到制革的相关领域,将其名称更改为“大陆台商皮革业联谊会”。”

大陆台商皮革企业家代表拜访中国皮革和制鞋工业研究院

邱光廷表示,经泰庆皮革杨正董事长、东红制革施荣川董事长、华贸皮革白志祥董事长3任会长的努力,“大陆台商皮革业联谊会”不仅在会员企业互访,积极联络情谊;积极加入环保自律小组,推动法规解读、环保核查等各项工作;协助中国皮革协会加入国际原料皮的谈判,争取关税政策的调整;环保法规的咨询与统计、政策争取;市场秩序改善及信息共享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对增进海峡两岸制革业及广大人民的情感交流、促进台商与大陆制革者交流合作(制革技术、环保技术及商业成长等)等方面,也起到了积极作用。

不过,自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后,皮革业的发展也迎来了新的挑战。施荣川对此分析说:“近年来受到国际原料及能源成本不断上涨、信用交易膨胀过度、存货周转库存较高、产品寿命周期缩短、中国关税优惠政策调整,以及竞争激烈、资金调度困难的因素影响,利润越来越薄。因此,不少企业都在积极思考转型,注入新的管理理念及方法,进行改革,以期能获得持续经营与发展。”

泰庆皮革副董事长杨丰荣先生对此也深有感触:“大陆台商皮革业是下游皮革制品业的缩影,尤其依重鞋业的发展动向而改变。年以前鞋业的蓬勃发展,皮革业遍地开花,企业纷纷迁入中国。但是,近年来由于产量过剩,加上需求下滑,部分台商皮革厂也陆续退出大陆市场,转往东南亚。”杨丰荣不无感慨地说:“回顾这些年来,除了个体企业本身在经营管理外,大部分的问题都在于对中国法令规定上的研究不够透彻,如最早的海关税务政策及近年的环保政策。常常因为对政策的不理解而误踩法令受损。相对本地企业活用政策从中获利,台商皮革企业却日渐式微,发展停滞。虽然两岸语言相同,沟通无碍,但是在文化上还是有差异。”谈及当前的制造成本,他表示,大陆这边实际的人工成本,其实与中国台湾也不相上下。再考虑附加的各类税收,如五险一金、排污权税、未来的碳交易税等,更压得他们这些台商皮革厂喘不过气来。

环保顾问罗清拔先生(右一)在大陆台商皮革业联谊会上做环保技术分享

华贸皮革董事长白志祥认为当前面临的2项挑战主要表现在:在中国台湾过去需要30年的人力成本及市场变化的调整,在大陆仅需短短10多年就必须要进行调整。他表示,尤其近5年来制革业的高投资额、低报酬率所带来的压力倍增。同时,白志祥不无遗憾地说:“由于少数不良从业者的不法经营,让很多不了解产业结构的老百姓对传统产业产生了误解,而排斥皮革业的发展。因此,也迫使不少皮革企业迁移或关厂,极大地影响了皮革产业的整体发展。”

多年来一直专注于环保治理工作的普士顿兴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罗清拔先生,对皮革业的环保治理及相关政策提供了非常专业的建议:“实际上,我国的环保排放标准相当严格。我早在年于北京举办的中国皮革发展论坛上就提出,在废水排放标准部分,与世界其他各国相比,我国各个污染物项目排放限值的严格程度,几乎皆位居前3名。在如此严格的排放标准之下,国内的环境污染状况仍是严重,是否应该考虑不是标准不够严格,而是执法不完整?另外,制革及毛皮加工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由GB-已修正为GB-,制革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送审稿)于年已开始征求意见,上述标准皆较以往更为严格;国家危险废物名录中的含铬皮革碎料衍生的问题仍未确实完善。尽管上述部分项目制革企业只要选择正确处理工艺、进行投资即可达成,但是带来的困扰为营运成本增加、产品质量降低,企业的竞争力也会随之降低。而另外一些项目制革企业即使有意愿执行也几乎不易达成,如GB-中污染物项目氯离子的排放限值、制革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送审稿)中的水重复利用率、总铬产生量的基准值等。即使达成,所付出的处理成本及可能造成的产品质量下降问题,也非常可能令企业放弃继续经营的意愿。”针对大陆台商制造业前些年出现的外迁或转型的情况,早有专家指出,尽管台商企业在大陆发展多年,但是依然没有解决好2个问题:(1)台商企业本土化还有待发展——虽然台商企业在原材料、零部件采购、人才任用、研发、融资等方面出现了一定的本土化倾向,但是因其产业的外向关联度大,实际上并未真正融入当地经济,从而与地方经济缺乏内在有机联系。所呈现的产业集聚也主要是集聚内的企业之间以及集聚内企业与岛内或海外企业之间的紧密联系,与岛内或海外的原材料、机器供货商等上游企业以及其它支撑体系保持相当紧密的网络联系,基本上可以不依赖当地的供货商网络,与当地相关产业的关联效应较差。(2)大陆产业配套环境不够理想——虽然台商在大陆投资已经有近30年的发展历程,而且两岸同文同种,较之其他“外商”节省了许多“跨文化”交流成本,但是相当程度上还属于“外源性”经济。其症结一方面在于大陆产业配套环境不理想,大陆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素质较低,难以与台商企业形成分工互补、有机协作关系;另一方面在于大陆投资政策存在误区,过多地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z/780.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