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号文史领域春节特辑独家供稿。
在唐宋元明清,甚至在民国过春节的时候,每到了腊月二十五,人们都要干一件大事——糊窗纸。糊完窗纸不仅屋里会暖和,会亮堂,也会有焕然一新的感觉,可是随着玻璃的出现,这种伴随着国人生活一两千年的窗户纸,就彻底消失了。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在一般读者的印象中,窗户纸的价格是很低廉的,是家家户户全都用得起的东西。其实,这是一个错误的观念,您想要知道那些“金贵”的窗户纸,以及那些不为人知的真相,就让小编给您从头揭秘吧:
我们知道,人类穴居或者是洞居的时候,根本就没有窗户的概念,可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原始人开始进入了奴隶制社会,封建社会,随着地面建筑的出现,具有采光、通风和美观装饰作用的窗户就“登场”了。
可是学过历史的人都知道,纸是蔡伦发明的,也就是说在东汉61年(也有说是63年),蔡伦出生之前,根本就没有纸,这时候,不管你有钱没钱,都不可能搞到纸来糊窗户。
下面,小编先说窗户纸的初级阶段,一开始,秦朝以前的先民们是用什么来遮挡窗户,挡尘避光防雨的呢?他们是用不透光的动物毛皮挡窗户。动物毛皮可以说是纯自然,无公害产品,优点是冬天保暖,结实异常,不容易损坏,但缺点也是一大堆,首先它不透光,接着它不透气,夏天的时候,真是要多闷有多闷。“黑咕隆咚不透气,热死人啊热死人”就是这个阶段的真实写照。
动物毛皮窗户纸的初级阶段过去后,就到了秦汉的时候,有钱的皇帝贵族就开始用薄薄的绢布当窗纸了。我们知道,绢布具有透气和透光性,用其在夏天当窗纸,可比不透光,不透风的动物毛皮要强上很多倍了。
但这种绢布窗纸,也是有不少的缺点的,那就是不隔尘,不防雨,而且价格高昂,只有一小部分皇帝贵族才用得起。
而这个阶段的老百姓用什么?正规的答案有一个,那就是用竹帘。南朝有位诗人刘孝绰,他在《望月有所思》中,这样写道:朣朧入牀簟,髣髴鉴窗帘。簟就是竹帘子。竹帘子价格便宜,但挡雨、透光和挡尘性却“马尾巴穿豆腐,没有一样”提得起来,故此,说它是“小小竹帘挂,挡雨透光差,让其当窗帘,哈哈哈哈哈!”一点都不冤枉它。
从南北朝一直到宋朝,随着纸张行业的兴起,南方的窗纸,开始选用结实的竹篾纸。而北方用的窗纸就是用芦苇、蒲草和麻等原料制成的麻纸。麻纸因为纤维长,故此比竹篾纸还要结实。
用纸当窗帘,虽然解决了透光和挡尘的等问题,可是还有两个问题没有解决,第一个就是结实的问题,第二就是怕水的问题。
可是这两个问题,难不住聪明的工匠,他们天才地在窗户纸上面用胶油勒上细麻条(加筋,改变结实程度),然后再刷上桐油(增加透光度,解决窗纸,遇水变软的问题)。
不管是竹篾纸还是麻纸,价格都不低,再加上勒麻条,涂桐油的费用,这就让一个普通的家庭,很难承受,故此,只有到了腊月二十五,一般的家庭,才狠下心来,一次性换上新的窗户纸。这个阶段,就是:窗纸想不孬,桐油勒麻条,一年换一次,价格还挺高。
到了明清时代,出现在了用蚌壳磨成的半透明的亮瓦,还有西洋的玻璃,最后,陪伴华夏民族一两千年的窗户纸,终于光荣退休了。
一个民俗的兴起,发展、衰弱和消失,完全是历史的大环境,社会发展的潮流,以及人们认识的观念所决定的,不要被一个新民俗的兴起而惊诧,也不要为一个老民俗的消失而惋惜,毕竟历史的车轮是滚滚向前,任何人都阻挡不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