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深度历史观(文章原创,版权本人所有,欢迎大家转发分享)
中华几千年的封建历史中,文化也好,服饰也罢,在传承的过程中向来都是博采众长,推陈出新。其中明清时期服饰发展得极为繁荣,使得汉族服饰进入到了一个无比辉煌灿烂的时代。
明朝的服饰均为前朝的融合,上装为周汉特色,下装为唐宋风格,在一定程度上是中国古代汉族最后一个统治政权的成就,满清入主中原后,服饰依旧继承明朝的风格,并不断地融入满足特色,形成了新的风格。其中,卧兔儿成为了明清女子走在时尚前沿的标志,卧兔儿为何能成为明清女子的头饰时尚?
卧兔儿的由来
卧兔儿是明清的一种头饰,佩戴在额头之上发簪中间,末端一直到两鬓,就好像是发簪之间卧着一只小兔子,富贵之家的女子常常在额头中部增添珍珠装饰。卧兔儿主要在冬季的时候佩戴,大多是用貂鼠、狐狸等兽皮制作而成,又称为貂覆额。
卧兔儿并非突然产生,它的形成理念来自中国古代服饰中的抹额,古代人们将布条围于额头,佩戴者不分男女,到后代逐渐发展为丝巾、珍珠等材料。明清时期的抹额更加流行,只不过材质用更加高级的兽皮,因此抹额又叫卧兔儿。
卧兔儿的盛行
明清女子在冬天十分喜爱将卧兔儿用作自己的头饰,明清文学历史典籍中,有很多的书籍描绘出了卧兔儿的特色,可以对明清期间的卧兔儿一探究竟。
到了冬季,大街小巷的女子都开始佩戴卧兔儿,卧兔儿不仅为作御寒之物,更逐渐的成为爱美的装饰品。据史料记载,富家女子在宴会时进行互相攀比,将卧兔儿作为攀比的工具。
卧兔儿为何盛行
明清女性之所以会如此喜爱卧兔儿,它可以装饰自己是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封建礼教在古代极其为森严,“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使得男女对头发是非常的爱护,卧兔儿在装饰头发的时候一定程度上也保护了头发。
不仅如此,卧兔儿还有强大的实用功能。卧兔儿的材料多位貂鼠、狐狸等特殊的毛皮制成,这些材料不仅十分的柔软,更具有防风防水的性质,非常适合在雨雪天气抵御寒冷。
卧兔儿的意义
明末朝局动荡不安,乱世之期各种奇装异服涌现,引领了时尚的潮流,与此同时,也一步步的形成了攀比的风格。明末的女性打破了抹额的常规方式,以更加珍贵的貂皮作为材料,不分等级,均有佩戴。
女性在头饰上如此大费周章,与社会对女性的苛刻密不可分,明清宗法严明,对女性的束缚更加严格,女性不得将身体暴露在外面,使得女性只得将美用头饰来展示,既保暖,又美丽,一举两得。
明清之际的卧兔儿作为女性的头饰,大规模的流行在各个女性之间,而这一股时尚风的背后,是古代女性打破常规思想与装饰相结合。通过卧兔儿也可以看出古代在社会的变迁中服饰也在不停的变化,以及攀比之风的形成。
参考文献:《明史》《清史稿》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