靰鞡鞋,听着有点怪怪的,年轻人并不一定知道这是什么东东。
是的,是鞋。这是东北人的古董。靰鞡鞋分两种,一种是胶皮靰鞡鞋,跟现在的解放鞋差不多,鞋底子是胶制作的,面是黑或草绿色帆布絮上毡子做的。
帆布耐磨、结实,东北人就叫劳动布。还有一种是皮做的靰鞡鞋,这种鞋从上到下整个郎儿都是皮的,连鞋带子都是皮的,看着有点隔路,古怪古怪的,看着挺复杂,我们叫靰鞡头。
这种鞋看着非常结实,但好像很硬,又大又笨,不过保温好,抗磨,不易坏,但大多人不愿穿这种鞋,可以说当年穿的人极少,城里人没人穿,一般都是农村的赶车老板子或跟车掌包的人穿。
穿靰鞡鞋,没有鞋垫,那时买不起鞋垫,里面絮垫的都是草,就是当地的靰鞡草。靰鞡草野甸子和河套里有的是,这种草细细的长叶子,晒干后用木槌砸成茸茸状,絮垫在靰鞡鞋里,毛绒绒的,贼暖和。
那时街面上和修鞋铺门前都有卖现成的靰鞡草,砸得软软茸茸的,用手一模都热呼呼的,不贵,5分钱一捆,正好够絮一双鞋的。
而今,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各式各样的鞋是琳琅满目,靰鞡鞋再也看不到了,靰鞡鞋的年代成为了历史。
后来就纳鞋底儿做袼褙鞋了,是用布和麻线一针一针纳成的鞋底儿而做成的布鞋,东北人叫布袼褙底儿鞋。年岁大一些的人都穿过这种硬硬鞋底儿的鞋。
六十年代未期,小兴安岭脚下努敏河畔的家庭妇女都会做袼褙鞋。没事儿的时候,她们就坐在热炕头上做袼褙底儿鞋。做这种鞋需锥子和针,还有细麻绳和布头。麻绳都是自己打的,到农村收完的麻地里捡麻杆,回来后用水泡好,再扒麻皮子,将麻皮子打成细线,麻绳就打成了。然后再把破衣服上能用的地方剪下来或剩余的布条子等边角废料啥的,用浆子一层层贴好,等干透后,就成了一张袼褙。再按照脚的尺寸剪成鞋底儿状,将打好的麻线一针挨着一针地把袼褙鞋底纳紧,这叫纳鞋底儿。
纳鞋底很费功夫,要用力。鞋底儿纳好后,再将绒布剪成鞋帮,同鞋底儿纳在一起,袼褙鞋就做好了。
那个年月几乎家家的妇女都会做袼褙鞋,所以,有了布头和不能穿的旧衣服都留起来做袼褙用,不像现在好好的衣服都随便扔到垃圾箱里了。
到了八十年代初,日子渐渐好了起来,穿袼褙鞋的渐渐少了,穿翻毛皮鞋和猪皮鞋的多了起来。后来陆续有了牛皮鞋、鳄鱼皮鞋、山羊皮鞋,还有蛇皮鞋了。
真是今非昔比了,市场上的鞋已经是花样百出、琳琅满目了,靰鞡鞋和袼褙鞋的影子再也看不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