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在全球的兴起

  《棉花帝国:一部资本主义全球史》

  作者:[美]斯文·贝克特译者:徐轶杰、杨燕

  出版:民主与建设出版社时间:年3月

  在这部跨越四百年,涉及七大洲的波澜壮阔的历史著作中,作者从棉花这种商品入手,让我们看到资本主义是如何与民族国家史、殖民史、贩奴贸易史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年前,在今天被称作墨西哥的太平洋沿岸地区的十几个小村庄里,人们整日劳作,种植玉米、豆子、南瓜和辣椒,还种植一种长着簇绒白色小铃的作物。这种作物不能吃,但是却是他们种植的有价值的东西。他们称之为“棉花”。

  棉花在玉米田里茁壮成长。每年秋天,村民们在收割完粮食作物后,会从这些齐腰高的金字塔形作物上摘下柔软的棉球,带回用泥土或荆条所制的小屋里。在那里,他们费力地把棉籽用手捋下来,然后把棉花放在棕榈席上拍软,再把纤维拧成几英寸长的几缕棉纱。接着,他们用一个装有陶瓷盘的细长的木制纺锤和一个来支撑其旋转的纺纱钵,把纱捻在一起形成细的白线。然后,他们用一种背带式织布机织布。成品布料牢固而柔韧。他们用靛蓝和胭脂红给布染色,染出各种花色的深蓝和深红色。他们自己穿一些布料,缝成衬衫、裙子和裤子;其他的布料作为贡品的一部分,每年都送到特诺奇提特兰进贡给他们遥远的阿兹特克统治者。

  在此前和此后的几百年里,相似的情景在世界各地的人类居住区中一再上演。从古吉拉特到苏拉威西岛,从上沃尔塔的岸边到美国和墨西哥之间的格兰德河河岸,从努比亚峡谷到尤卡坦平原,三大洲的人们在自己的田地里种植棉花,然后又在不远处的家里制成棉纺织品,祖祖辈辈都如此。

  棉花这种作物很顽强,只要有合适的自然条件,只需农民稍加伺弄就能茁壮生长。由于它的“形态可塑性”,也就是说,用植物学家的话说,它能够“通过缩短、延长,甚至中断其正常花期,来适应各种生长环境”,棉花能在很多种环境中生长。

  种植棉花的许多民族数千年来都没有意识到,在全球其他地区的人们也与他们做着相同的工作。这些人都住在大约从南纬32至35度到北纬37度之间的地带。这些地区的气候适宜棉花生长。现在我们知道,只有在连续天没有霜冻,年降雨量在20至25英寸之间、并集中在棉花生长期中期的气候条件下,棉花才能生长。

  不论是自己发现的,还是与其他民族交往获知,每一个棉花种植者都发现,从棉铃里拉出的蓬松的白色纤维非常适合制作纱线。这种纱线又能用来织成易于清洗且手感柔软的布料,可以抵御阳光的灼烧,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御寒。

  我们很难重建织物的历史,因为大多数织物都没有被保存下来。我们知道,自从大约十万年前现代智人从非洲稀树草原迁移到气候更冷的地区以来,他们就不得不保护自己免受风霜的侵袭。零星的考古记录表明,人类初可能使用毛皮和兽皮当衣服穿。在欧洲,大约一万两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人们开始编织不同的草和亚麻布。在中东和北非,公元年前,各社群也已经开始纺织各种动物毛和亚麻。在同一个千年里,中国农民和工匠使用苎麻纤维和丝绸制衣。随着社会分层越来越明显,布料便成了社会阶层的重要标志。

  在这个亚麻、毛料、苎麻和丝绸构成的世界里,棉花的重要性逐渐增加。据我们目前所知,大约0年前,在印度次大陆,人们第一次发现可以从棉花纤维纺线。几乎就在同时代,生活在今天秘鲁海岸一带的人们,在完全不知道南亚发展的情况下,也做出了相同的尝试。几千年以后,东非的各个社会中也有了棉花的纺纱和织布技术。在种植棉花的最初几千年里,棉纺织品的生产很少扩大到棉花自然生长地带之外,但所有见过棉花的人一致认同,棉花是上好的布料生产原料:柔软、耐用、轻盈、易于染色且便于清洗。

  生物学家认为棉花在地球上已经生长了万到0万年,在演化过程中产生了四个在基因上不同的棉花品种:中美洲的陆地棉、南美洲的海岛棉、非洲的草棉和亚洲的树棉。相应地,这四类又衍生出成百上千的变种,其中只有少数主导了商业棉花生产。今天,超过90%的世界棉花作物是陆地棉的一个品种,也称为美国陆地棉。

(文章来源:厦门晚报)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pz/1167.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