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6
浙江新闻客户端记者
钱海飞
冬天时节,有一个地方就人头攒动、异常火热,那就是海宁中国皮革城。说起皮革,海宁人是骄傲的,一座并不盛产皮毛的小城,却拥有全国最大的皮革交易市场。也正是通过办了一个市场、兴了一批产业、活了一方经济、富了一方百姓,海宁中国皮革城在改革开放40年进程中,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日前,记者采访了原市政协主席金富荣,上世纪90年代,时任市人民政府副市长的他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带领一班人挑起了皮革城建设、培育、管理的担子,见证了皮革城从初创到发展壮大的全过程。
建什么市场怎么建市场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而过,年后,全国各地兴起了建设专业市场的高潮。那一年,海宁市委、市政府将火车站广场南侧的33亩土地,规划建设海宁小商品市场,但因建设资金无法落实,项目一直未动工。
年5月,市政府换届之后分工调整,市场建设的任务落在金富荣肩上,建什么市场?怎么建市场?两大问题摆在了他的面前。
“大家都在建市场,我们是不是可以建一个皮革市场?”金富荣回忆说:“当时,海宁正在学习贯彻‘南方谈话’的精神,解放思想、大胆探索是主旋律。经过深入调研,我们提出了‘三个相结合’的市场建设新思路:即综合市场建设和专业市场建设相结合;市场建设和房地产开发相结合;使用本地资金和引进外地资金相结合。这一思路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肯定。”
在确定建什么市场的过程中也发生了一些小插曲。有人认为海宁皮革皮件业有一定的基础,当时已经有多家皮革企业,应该建一个皮件市场;也有不少人认为海宁工业基础较好,产业门类较多,应该建一个综合性的工业品市场,这样风险小。
此时,金富荣得到了时任省工商局主要领导的指点:省内的义乌已经建成了全国最大的小商品市场,这种情况下,海宁再建一个全国性的小商品市场,不可能也不必要,海宁的皮革业很有基础,不如建一个皮革专营市场。
“带着这个问题,我们还考察了周边濮院羊毛衫市场、杭州四季青服装市场等,发现他们也不是样样有,而是各有特色,这样才有生命力。对海宁来说,皮革皮件已经是一张全国名片,为什么不用好这张名片呢?”金富荣说,最后大家统一思想,要建专业市场,不搞综合市场,决定建设“浙江皮革服装城”。
政府没花一分钱建成全国最大皮革市场
建皮革市场的定位确定了,但浙江皮革服装城一期工程需要投资0多万元,钱从哪里来?
要发展,就必须突破瓶颈。“市场要建设但政府没资金的难题摆在我们面前,所以必须拓宽思路,探索筹集市场建设资金的新路。”金富荣回答。
年7月到9月,海宁组织对外招商,积极引进合作者和资金,想尽各种办法招徕客商,有港资背景的福建怡华公司对皮革服装城项目兴趣浓厚,高管多次到访海宁实地探勘。
最终,海宁与福建怡华公司共同建造浙江皮革服装城的项目在杭州黄龙饭店谈成。“当时我们从下午两三点钟谈到了凌晨,海宁以政府划拨的33亩土地折价万元投资入股,福建怡华公司以现金万元入股,这样解决了皮革城一期工程启动建设资金的来源。”金富荣说。
项目于年12月动工,来年春节之后,皮革城进行了海宁历史上第一次“卖楼花”活动,引进当时粤港发达地区房产开发中的预售制度,筹措解决了一期工程3万平方米的全部建设资金。
资金有了,项目也奠基了,海宁提出年9月22日要举办全国皮革服装展销会。“年7月和8月,我们两次到北京轻工业部汇报,领导们听了都不敢相信,这么短的时间里怎么可能建成3万多平方米的场地?”金富荣说,“在颇为困难的情况下,市委市政府坚定信心不放松,集中力量协调解决建设过程中的所有问题,所有当天产生的问题当天解决。”
那时,主持皮革城施工建设的是市工商局副局长邢志耀,是一位转业军人,他带领施工团队在市场建设过程中日夜奋战。“记得有时工地上他给我汇报工作,不是坐在凳子上,而是坐在马路边上。”金富荣回忆,“因为同志们工作很累,也说明了我们当时是在苦干、实干。”
后来年至年,浙江皮革服装城二期、三期工程建设相继启动。在一期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市委市政府又做了创新和调整,在市场建设资金的筹措上采取只租不售的办法,即保留产权,一租五年,一次性收取租赁款,这样又解决了二、三期工程2.5万平方米市场建设的资金问题。
金富荣自豪地表示:“有一组报道我印象很深,海宁这个地方,不产一张皮,但是发展成了一个皮革产业基地,办了一个这么大的皮革市场,这就是‘无中生有’。”
皮革城建设资金完全通过市场运作、市场手段、市场方法完成,放到现在看可能不足为奇,但在20多年前,海宁人在一无所有的条件下率先做了探索、开了先河——没有花政府财政的一分钱,也没有借银行的一分钱,就建成了全国最大的皮革市场。
实干拼搏打响“中国皮革之都”品牌
经过近一年的精心组织、日夜苦干,年9月,当时海宁最大的单体建筑——装饰一新的浙江皮革服装城问世,准备迎接来自全国各地的参展厂商。
按照当时的说法,要举办开业仪式,让全国全世界知道海宁,让各地厂商都到海宁来卖皮革、买皮衣。于是,市委市政府就想在开张仪式的同时举办一个全国性的展销会。
海宁的这个想法得到了国家轻工业部主要领导和皮革工业协会主要领导以及时任经济日报副总编罗开富的大力支持和推广。“在县级城市,搞全国性的展销会,而且由轻工业部和中国皮革工业协会出面,由省政府支持,这在当时是绝无仅有的。”金富荣说。
年9月22日,浙江皮革服装城正式开业,同时举办“首届全国皮革服装展销会”,吸引了北京、上海、内蒙古、甘肃等17个省、市、自治区以及香港地区多家企业参展,短短5天时间销售额实现2.6亿元,为年皮革城开建二期工程开了一个好头,更为海宁连续举办25届皮革博览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后来的事情却有些跌宕起伏,展销会连开了5天,市场里的个摊位被一抢而空,但是当展销会一结束,经营户纷纷撤摊而去,偌大一个市场变得空空荡荡,留下继续做生意的商户寥寥无几。原来,当时天气还很热,皮革服装没到旺季,很多店铺关掉之后,有人说起了风凉话:“没有市建了个场,这是注定要失败的。”
着急归着急,大家深思熟虑后,想到了两个法子:一是加大媒体宣传,让消费者知道海宁有个价廉物美的市场;二是大胆走出去,推销海宁皮革,宣传海宁皮革城,叫响海宁品牌。
得道多助,在北京,经济日报副总编罗开富积极向国内外媒体推介海宁,那时的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国际频道经常可以看到海宁皮革元素,看到海宁的形象。经济日报、浙江日报的宣传也进一步扩大了皮革城和海宁的知名度。
皮革城开业后的七八年中,市政府带领企业经营者,遍访世界皮革毛皮业主要产地,意大利、西班牙、英国、希腊、丹麦、芬兰、美国、加拿大、巴西等地,都留下了海宁皮革从业者的足迹。
果然,这两个办法一用,海宁皮革城重新火了起来,一举成为国内外的知名专业市场。
皮革城起来后,北方却有一些质量很差的皮革流向海宁,很影响海宁皮衣的质量,金富荣敏锐地注意到了这一现象:“那时,我们直接和对方县市领导说,欢迎你们入驻,但坚决反对劣质皮革进入,希望你们采取措施整改。”
后来,有关部门在进入市区的金三角设了一个检查站,所有进入海宁的皮革必须经过检查,不合格的全部扣下。再后来,皮革城经历了打击假冒伪劣产品、治理无序竞争的阵痛,也进行了商铺和产品结构升级的尝试,掀起了一场“皮装革命”,率先跳出了传统专业市场靠低档次、低价格竞争的怪圈,通过向全国推出、创建中国真皮衣王品牌,打出了海宁“中国皮革之都”的品牌,率先确立了“实施品牌战略,坚持质量立市”理念。
皮革城红火了,市场培育成功了,但皮革城的发展没有停步。年开始先后启动建设“皮都科技工业园”和“出口加工区”;实施皮革城公司化改造,启动皮革城市场化资本运作,为日后公发上市夯实了基础。
金富荣感慨地说:“有一次,我到北京参加轻工业联合会的会议,轻工业部部长开口就问海宁的代表到了没,我说到了,他说请到主席台上就座,我当时就傻了,因为台上坐的都是轻工业部的领导。这时候,部长就介绍了我们海宁,介绍了海宁皮革,特别是介绍了我们海宁市委市政府实干、拼搏的精神,当时会场一片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