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一部文学作品,必须要考虑到它所处的时代、讲述的故事类型、作品的整体宗旨等种种条件限制,才能完全理解作品的内核,而脱离这些的分析,都是不全面不彻底的分析。尤其是像《红楼梦》这样严重受时代背景限制的作品,更要注意时代的限制问题。
《红楼梦》用了大量的文笔和篇幅去描述贾家这个封建大家族鼎盛时期的衣食住行,充分且直白地写明了贾家的奢华。即便是丫鬟群体的服饰,也没有例外,只不过在原文中少有涉及。
丫鬟群体的服饰展现出时代和礼教对于这个群体的限制和压榨
毕竟《红楼梦》的剧情主线大多是属于小姐们的,丫鬟出场的作用,更多的是作为工具人推动情节发展或侧面反映其主子的特点。当然,像平儿、晴雯等重要丫鬟并不在此列讨论。
在曹公的描写中,其实很少涉及丫鬟群体的服饰,即便是那些非纯粹工具人的重要丫鬟,也大多是一笔带过式的描写,很少着重花大量笔墨去形容。不过少量的涉及描写,其实分析起来更容易,也不至于因为细节太多而挑花了眼。
从这些少量的描写中,不难发现:丫鬟和小姐们的服饰在搭配、面料、花样、款式、饰物、颜色等方面都有很大不同,甚至可以说在某些方面被要求得很严苛。
首先,丫鬟的服饰用料都比较便宜,即使贾家的丫鬟们再娇养,衣食住行方面和外面的普通人比起来花费颇多,但和小姐们还是没办法比的。像“勇晴雯病补雀金裘”中的雀金裘这样的材料,更是想都不敢想的。
因为古代的生产力低,所以即便是很多我们今天看来不值钱的材料,比如普通的动物毛皮,在当时都已经算是较为名贵的材料了。所以丫鬟们身上几乎没有出现过这些材料制作的衣服,用的基本都是普通的布料。
搭配服饰时,丫鬟群体和小姐们也很不一样,小姐们搭配起来相对随意些,丫鬟群体则通常考虑很多,而且搭配服饰的样式和种类也没有小姐们丰富。
此外,不同等级的丫鬟在服饰穿着上也有不同,这和丫鬟与小姐的服饰不同有着共同的原因:封建社会,尤其是满清时期,十分注重等级制度。不同等级的丫鬟,在服饰的要求上是不一样的,越是底层的丫鬟,要求越严苛,不许佩戴的服饰也越多。
在中国古代这个历史背景下,时代和礼教对女人的压迫本就十分严重,作为奴籍的丫鬟更是被严重限制和压榨,在服饰这样的小细节上都不能例外。
因为《红楼梦》的创作背景,是清朝时期,所以《红楼梦》中的丫鬟群体,穿着上基本复刻了那个时期的穿着,偏向于满清的“旗装”。而且这些丫鬟们也有属于自己的“制服”,经典的“制服”之一,就是大丫鬟们常穿的“青缎背心”。
当然,“制服”的要求并不严苛,不像我们今天的“制服”一样完全统一,在小细节上,允许丫鬟们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简单的修改。这也是大观园中丫鬟们群芳争艳的一个重要原因,每个人都有权利在自己的穿着打扮上依着自身喜好进行改变。
通过不同丫鬟因个人喜好导致在服饰上的不同彰显不同的性格
不同的人,性格一定不会完全相同,而这种不同会体现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在像《红楼梦》这样的文学作品中,创作者通常会用一些隐晦的小细节来对不同的人物进行区分。
丫鬟这个群体并非《红楼梦》的描写重点,在刻画人物时笔墨不会用太多,所以这样的小细节就更加重要,在塑造人物的立体性方面也更加有意义。尤其是服饰这种日常性质很强的小细节,更能体现一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贾宝玉院中一开始的“霸主”——晴雯,经常喜欢穿红色的服饰,“红小袄”更是贴身衣物,红色这种象征着热情、奔放、勇气的颜色,刚好和晴雯这个人物的形象贴合。再结合晴雯日常颇富个性化的语言、行为,这个人物很容易就立住了。
晴雯能够在众多丫鬟和小姐中杀出重围,用较少的戏份博得许多人的好感和喜爱,除了有角色的个人魅力在之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曹公在刻画这个人物时,做得十分成功到位。
贾母身边的大丫鬟鸳鸯,为人稳重,但也有泼辣的一面,从她为拒绝贾赦而削发的情节中不难看出这一面。“大红鞋”、“花领子”这样比较有个性的服饰,刚好符合鸳鸯的这一面性格,同时鸳鸯的其他衣物又特别合乎规矩,也可以看出她更多的时候还是稳重识大体的。
而像平儿、袭人这样的丫鬟,服饰打扮上简直可以用朴素来形容,这两个人本身的性格就有些不争不抢的味道,在日常的打扮中也十分低调简朴,颜色都是素雅的。
针对不同的丫鬟,曹公也会对她们不同的喜好进行简单的描写,服饰上的喜好自然也是其中的描写之一。这种对服饰的喜好,不一定完全反应在丫鬟自身的穿着上,也可能反应在丫鬟对旁人穿着的评价,或为他人挑选衣物时。
有些受宠的丫鬟,还可能在体积较小的服饰上冲破某些礼教的束缚,在某些不算特别正式的场合,也存在受宠的丫鬟和小姐“平起平坐”的错觉。部分人在分析《红楼梦》时,常常会因为这种错觉,误将一些丫鬟的地位和如今的“打工人”相提并论。
但无论这种错觉出现得频繁与否,这种比较都是完全不切实际的。不管丫鬟有多受宠,始终都只是下人,晴雯在贾宝玉的院子中再耀武扬威,到了外面也只能做小伏低。面对王夫人的刁难和驱逐,晴雯也没有任何可以反抗的能力。
服饰的描写还有一些比较重要的作用,但这些作用根据不同的情节和场景有不同的意义。
部分服饰在剧情中起到烘托气氛、象征、推动剧情等文学作用
部分时候,曹公会将某些线索类的内容隐藏在这些服饰中,推动剧情的发展或者暗示某些剧情的走向。服饰中的这种线索,往往比较直白,不会太过隐晦,寻找起来也比较容易。
贾宝玉做了和尚以后,袭人嫁给了蒋玉菡这个贾宝玉曾经的朋友。这两个人的结局,其实早在很久之前就已经注定了:贾宝玉和蒋玉菡刚刚熟识的时候,两个人就互相交换了汗巾,而当时贾宝玉拿出的汗巾,是袭人的。
袭人的汗巾是绿色,蒋玉菡的汗巾是红色,红配绿的组合,更是暗示了袭人和蒋玉菡之间的姻缘线。这种对剧情走向的暗示,有的就如袭人和蒋玉菡的剧情一样,跨越篇幅极大,但也有的跨越篇幅并不大,暗示意味更加明显。
贾宝玉的另一个丫鬟——芳官,曹公直白地描写过她穿着“水田小夹袄”,而“水田衣”,“形似僧人之百衲衣”。此处对服饰的描写,相当直白地写明了芳官日后削发为尼的结局,并没有过多赘述之意,对于像芳官这样的小配角,刚好不需要过多的篇幅去阐述。
在很多主角齐聚的场合,丫鬟的服饰还有一个重要作用:烘托气氛。比如像宴会之类的场面,丫鬟们往往会穿得正式些,也更喜庆些,就是为了烘托宴会上的热闹气氛。
而在一些比较私人的时刻,比如自己主子的院子里,丫鬟们的穿着和服饰打扮往往不会那么正式,甚至会很随意。比如贾宝玉院子里的丫鬟们,常常只穿一些简单的衣服,甚至有时候只披着一件外衣就敢到处走。
贾母的丫鬟鸳鸯,如若没有什么人在,只她和几个小丫鬟在贾母屋子里时,也通常穿得十分随意,连扣子都可能不会刻意系好,只随意将衣服披在身上。
然而有“外人”在场时,无论大小丫鬟都会十分注意形象,鸳鸯到贾宝玉屋子里传达贾母的意思或有事商量时,就绝不会那般随意打扮,反而会刻意打扮得十分庄重。因为此时的鸳鸯,还是贾母的代表,传达的是贾母的意思,自然有一层束缚在。
即便不是贾母屋子里的丫鬟,比如林黛玉的丫鬟紫鹃,在面对贾宝玉时通常也是穿戴整齐的。而在面对其他和林黛玉关系较好的小姐时,紫鹃反而没有那么注意自己的仪容仪表,这是男女之防。
关于《红楼梦》中的丫鬟们,她们其实也是封建社会制度下被压迫的劳动人民,只不过《红楼梦》中贾府的背景让很多人对她们产生了部分误解。然而如果仔细分析这些人物的命运,尤其是注意一些细节,其实不难发现她们悲惨人生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