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的盎格鲁-撒克逊商人对中国经济生活的奥秘理解得多么肤浅。归根到底,盎格鲁一撒克逊人是物质进步的倡导者;物质进步是他们经验中最激动的事物,而且他们在中国又没有看见管道和蒸汽机。帝国政府没有设法使用现代统计。通商口岸的外国人不说中国话,他们也不到内地旅行,住中国客栈,不跟当地商人在他们的会馆堂屋喝茶聊天。中国人缺少枪炮火器和其他现代物质设施,所以西方的“中国通”们,以他们对中国事物的有限见识,很自然地沉溺于维多利亚时代的种族傲慢感。他们普遍认为:他们看到、闻到和听到的中国―拥挤、散漫、外表不洁净的中国―显然是“中世纪”的,因而是“落后”的。这些“中国通”
——
商人、传教士和领事们,是当时最早的一批观察者,因而也就产生了传诵一时的博雅高论。现代西方汉学家同中国和日本的学者一起,正在探索回顾中国古代的成就和弱点。当然,我们没有理由认定中国当代的学术权威不会像19世纪先行者那样,被后来居上的人所超越。
来自近代学术界的第一种矫正性的理论是对帝国主义的重新评价。霍布森、列宁和本世纪初的其他人依据新的经济科学对历史做出了唯物主义论的阐述。在专心致力于剥削的帝国主义者心目中,最重要的就是财政的剥削。更微妙的作用如现代化,技术转让,体制的建立,以及民族主义精神,都不是同等重要的事。事实上,实际的记录现在看来是很复杂的。在某些情势下帝国主义确实是剥削的,但在另一些情势下它倒更像是一种发展的粗糙形式。有时候它甚至在物质上对你有好处。帝国主义的真正的创痛是心理的。对于任何具有自豪感的民族来说,它最令人感到羞辱,因而是一种政治的弊害。
由此可见,帝国主义观念是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主要输人物。让我们留意一下它在中国现代史上造成的奇异的不平衡。我们可以看看几个演进的阶段:
l.侵略的欧洲列强记录了它们的“武功”:从英国的鸦片战争(-一年),英法联军的人侵(一年),19世纪即年代中法对安南的战争,到年日本甲午之战的胜利和年反对义和拳的“人侵”。外国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回忆录和政府档案。H.B.摩尔斯在年以后从英国的“蓝皮书”上摘录了关于中国的记录,并颇为恰当地称之为《中华帝国的国际关系》。然而,这本书成了一部关于现代中国的主要著作,其中有一章甚至专讲太平天国起义,因为这场起义涉及到了英法关系。
2.近代中国历史学者以摩尔斯的著作开始,进一步编出一本与英国“蓝皮书”相似的中国著作。在鸦片战争过去整整一个世纪之后的本世纪30年代,道光皇帝致林则徐总督的谕旨被披露出来,而在广州与林谈判的英国舰长C,义律从维多利亚女王政府收到的训令,却在如年前的O年就发表过了。中国方面就是这样慢慢赶上去的。
3,对外交往研究强于内政研究这种不平衡现象,还不止如此。2O世纪3O年代至60年代间,中国政府抛出了好几卷“中国近代史”,而外交方面仍抢在前面。显然中国的外事关系吸引了更多的官方注意力,而且拿得出容易发表的档案。但是中国社会和国家的实际经验如何呢?是不是对外关系事实上压倒了国内关系呢?或者是外国人先有这样想法,中国的爱国者后来才想到呢?
我们首先要做的是停下来先看看19世纪的中国和18世纪的欧洲。自然,一个人总要以土生土长的事物概念应用于新的研究领域,否则我们就不能分析它。但是这样做,常使我们去找(或不去找)我们想寻求的东西。
当我们观察年的中国社会时,我们第一个接触到的惊人的矛盾现象是:社会的体制机构,特别是政府,表现出极差的应变能力,而人口和经济方面,却在经历着迅速、巨大的增长。直到最近,这种矛盾现象仍不大为人所注意。它可以被称为下层建筑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无论在19世纪侵略中国的西方列强思想中,还是在那场侵略的最后阶段出现的马克思主义革命者的思想中,中国近代史都是从0年鸦片战争开始的。早期的外国观察家注意到从明朝到清朝政府结构很少变动,在处理对外关系中纳贡制度照旧进行,至少在清朝廷的礼仪上是如此。与年前来华的耶稣教士所报道的比较起来,政府机构没有值得注意的扩充或发展。结果欧洲人的印象就是一个“不变的中国”。
近代的研究工作弄清楚了,这是一个非常肤浅的论断,它只适用或主要适用于官僚主义的国家机构,或许也适于家庭制度,中国人民生活的事实却已大谬不然了。拿年来说,中国人口数目上正好增长厂一倍,比同一时期的欧洲和美洲人口增长多得多。贸易数字同样如此。除了帝国海关征收些微不足道的税款外,广裹的、人口多于整个欧洲的中华帝国是一个自由贸易区。农业生产从效益上讲是很先进的:长江下游各省专事稻米生产,稍北各省则生产为市场商品用的棉花。许多地方的手工艺人生产的土特产品为全国所称道,诸如景德镇的瓷器,广州的铁炊具,苏杭的绸缎等。庞大的中国航运船队来往于长江及其支流,而千百条大小船只航行于中国沿海,把南方的水果、搪和手工艺品运到满洲,而将那里的大豆和毛皮运到南方。早年一位英国观察家曾经计算过,19世纪4O年代长江口上海港的货物吨数超过了伦敦港,而当时伦敦已是西方贸易的中心,因此他感到吃惊。
费正清:伟大的中国
谭论古今:tanlungujin让历史告诉未来,照亮人生!让文学滋润生活,幸福一生!